華淺從仲溪午手中拿到和離書后, 將長公主送的鐲子還給了她。
聽說華淺打算在父親辭去職務后,一起回老家定居,再也不回煌城。
長公主神情恍惚,下意識連說兩個「也好」。
更令人沒想到的是,華淺走后, 長公主難掩心痛之情,簌簌落下兩行淚。
飾演長公主的徐帆,不愧是大青衣,老戲骨。
將原著中未拓展開的長公主的心理活動,演繹得更加豐滿生動。
正是因為長公主這些下意識的話語和表情,我發現了一個扎心真相: 仲溪午和華淺,本能有一個更好的結局!
仲溪午和華淺之間,存在的障礙無非是3個: 長公主的反對、二嫁兄弟的丑聞和華府的累累罪行。
而長公主的態度, 其實很容易扭轉。
因為她本來就是個嘴硬心軟的人。
她將戚如馨和孟依斐接進仲氏園陪她住,一般上位者只會覺得,這是給她們的殊榮,她們應該感恩戴德。
但長公主會考慮,她們會不會怨自己。
由于戚如馨有心上人,所以她除了完成基本禮節,根本不愿意討好長公主,也不往仲溪午身邊湊。
可長公主也隨時注意她的狀態,看她在中秋宴會上情緒不好,還讓侍女幫她煮愛喝的竹筍湯。
如果華淺沒有下藥強嫁仲夜闌,憑借她的容貌和才情,也能獲得長公主的喜愛。
更重要的是,此時的華淺,就不必背負二嫁兄弟的丑聞,而是一個清清白白的待嫁姑娘。
這樣的話,長公主得知華淺和仲溪午有情,自然沒理由反對。
至于華府造假陷害牧家的罪行,一部分原因在于華淺對牧瑤的嫉恨,另一部分原因,在于華父對權勢的貪求。
即便沒有華淺攛掇華父,華父還是會想辦法搞掉牧家,以便讓自己成為仲家產業中僅次于仲家的存在。
但華父的罪行被揭發,并不影響華淺嫁給仲溪午。
因為仲溪午并不希望主母的娘家權勢太大,華淺的父親因罪辭掉職務,回到家鄉,正好如他所愿。
這里并不是說,華淺嫁給仲溪午就是好結局。
而是說, 若華淺發現仲夜闌喜歡牧瑤后,能不再執著于這段感情,及時止損,那麼她總能遇到自己的晴天。
也許是仲溪午發現華淺不再喜歡仲夜闌,主動追求華淺。
也許是華淺遇到了其他良緣,或者心隨意動,游歷河山。
年少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愛著的那個人就是全世界。
一想到有可能再也見不到她/他,就恨不得利用一切力量,將他/她留在身邊。
但有過戀愛經驗后,我們會發現,澎湃的荷爾蒙會消退,曾經的愛會褪色,我們也能對其他人心動。
水姐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前一段戀愛,發現男友連續半年,背著她跟別的女孩聊天。
男友坦誠喜歡那個女孩,想和她繼續聊天接觸,但對朋友也有感情。
如果朋友采取一些極端措施,也許能暫時把男友留在身邊,但心已經飛走了,人留著有什麼用?
于是水姐的朋友果斷分手,幾年后遇到其他人結了婚。
經過了婚姻圍城后,朋友非常慶幸那時分了手,因為前男友是個媽寶男,回家探親還會和媽媽睡一張床那種,爸爸多年不在家,後來失婚了。
萬一他倆沒分手,真結了婚,朋友豈不是天天要和婆婆爭風吃醋?
凡事莫強求,尤其在感情上,畢竟人心不是光努力就能獲得的。
抓不住的感情,就讓它隨風流去。
我們要相信, 命運會給我們更妥當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