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家長再忙也要和孩子「好好說話」,對孩子影響重大!

Cola 2022/05/15

老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開始從寶寶的想法和行動可以看到寶寶長大以後的樣子,寶寶們長大之後的性格,也會在年幼時體現出來。就像每個寶媽都會面臨的一件事情——訓斥寶寶,而寶寶們在被吼之後做出的反應也是各有不同, 大體可以分為閉嘴忍受或者不服頂嘴。不管是哪種情況,寶媽們都可以從這個細節看自家娃長大後的性格。

例如,當小孩子犯了錯,或是根本很無辜時,脾性暴躁的父母,可能一言不合就大吼大罵,企圖通過音量和憤怒讓孩子們服軟,讓孩子在這種嚴肅的環境下屈服。

這種單方面發洩情緒的教育方式,通常會導致孩子成年後出現讓人頭疼的性格問題,反觀那些比較耐心溫和的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也更自信,更自立,與父母的關係也更好。

不過,與此同時,在同樣暴躁的父母教育下,孩子不一樣的應對方式,也會讓他們在長大後出現性格等方面的差別。

特別是那些在被家長吼罵時,愛頂嘴、愛反抗的小朋友,與逆來順受,只是沉默應對父母暴怒的孩子,會出現以下差異。

1、在性格方面的差異

愛向大吼大叫的父母反抗頂嘴的孩子

如果孩子面對父母的消極情緒,會通過反抗發洩出來,不會積壓在內心,那麼他們長大後性格比較外放,有自己的主意,不會沒主見,更願意探索和冒險,也總能習得教訓,更易獲得成功。

習慣于沉默應對父母吼罵的孩子們

面對暴躁的家長,孩子如果沉默,閉口不言,長大後性格裡也總會缺不了一個「忍」字。從兒時習得的經驗告訴他,只要不反抗,沉默應對便是好孩子,值得給予獎勵。

以至於遇到了讓他們痛苦的事情,善於壓抑真實情緒情感的孩子,即使成年了,也會不善於表達內心的負面感情,總將得來的負面能量壓抑在心底,易於形成各種心理問題, 比如抑鬱、焦慮等。

2、在親子關係方面的差異

懂得適時反抗的孩子

知道反抗的孩子,不會積累對父母的父母的負面感情,長大後,與父母的關係也通常不會太差,當他們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後,也會比較善於吸取兒時的經驗,知道如何與自己的孩子相處,親子關係往往會更和諧。

總喜歡以沉默和忍受的態度,應對脾氣差的父母

這樣的孩子,會在心裡慢慢積累對父母的不滿,這種消極的情感會一步步累積成可怕的怨恨,成年之後對父母的感情也總會是淡漠的, 他們會急於脫離父母,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會很差。

可悲的是,這類成長在吼罵等負面情緒中的孩子,結婚生子之後,一般會走向兩個極端,一部分人會謹記兒時受到的委屈,會比較小心對待自己的孩子,耐心且溫柔,但更多的人會成為另一個版本自己的父母, 和孩子的關係也總是劍拔弩張。

由此可見,父母的教養方式真的對孩子影響很大,建議從以下這個方面,學會與孩子正確相處。

發怒前,三思而行

小朋友的調皮時天性,也總會做出一些讓家長惱怒的事,但很多時候,實際上是孩子不走運,撞到了心情不太好的家長。

所以在發怒前,家長要三思而行,認真思考下對孩子發火,究竟是因為孩子真的做錯了,還只是由於心情不佳,借題發揮而已。

如果是孩子真的做錯了,那麼一味的吼罵並不能達到教育的後果,需要耐心溝通,加上一些懲罰措施,比如剝奪遊戲時間,或是讓他靜坐等,可以有效讓他們記住教訓,以防再犯。

倘若只是心情不爽,單純想要發火時,請試著讓自己冷靜下來,孩子不是解壓的道具,值得家長壓下情緒,認真公平對待孩子。

Wendy媽咪有話說:

不同場景下好的說話方式和不好的說話方式

我們常常說在工作中與同事溝通是一門學問,其實在家中,就一件事兒該如何和孩子溝通更是一門藝術。 今天我們挑選了6大場景來向你展示和孩子好的說話方式和不好的說話方式。

1、最討厭的番茄,今天很配合地吃了

好的說話方式:太棒了,番茄也會很高興,媽媽也很高興哦。

還需改進的說話方式:厲害,真棒,真聽話。

表揚是沒有錯的,但是只有被表揚的孩子才 會開心,也就是說,這是單向的溝通。如果告訴孩 子媽媽和番茄都會很高興的話,孩子和媽媽之 間就會產生一種聯繫,那就是媽媽高興我就高興。 你們一起高興的同時,還可以貼貼臉多做一些肌 膚接觸。

2、想快點出門,可是孩子偏要自己慢吞吞地穿鞋

好的說話方式:爺爺想我們了,媽媽也想早點去。

還需改進的說話方式:快!趕不上車了,快點!

趕不趕得上車那是大人需要思考的問題,不 應該對孩子說。有人說「就算是小孩子,只要好 好說他也是能明白的」。但是嬰兒期父母要告訴 孩子的不是理由,而是「媽媽為了自己著想才說 的」「媽媽很困擾」等情緒。著急的時候不要對孩 子解釋「理由」,而是要告訴孩子等待人的情緒和 媽媽的心情,這樣會更順利一些,而且孩子也會了 解到自己行為與別人的關聯。

3、車很多的路上,幾次和他牽手都被甩開了,他就自己跑了

好的說話方式:寶貝你要是受傷了媽媽會很傷心, 我們手牽手吧!

還需改進的說話方式:很危險,不要跑,和你說過 多次了!

你對孩子說「危險」,可是他沒有經歷過危險 所以不能理解危險的意思。另外,已經跑起來的孩 子你阻止他,他也不會停下來。告訴他,他這樣做 的結果是「媽媽很傷心」,然後再簡單地告訴他代 替的方式應該怎麼做,例如「牽手」這也很重要。

4、情緒不好,做什麼都哇哇大哭

好的說話方式:……(不說話肌膚接觸)

還需改進的說話方式:怎麼了?為什麼又哭?快不 要哭了。

孩子累了或困了時,就會情緒不好一直大哭。 這時什麼都別說,靜靜地抱著他,輕輕拍他的後 背。想要止哭只是浪費時間,問他哭的理由他也不 會說的。如果要和孩子說話的話,可以說,「安心 地哭一會兒吧」之類對於他的哭的話。但是首先要 確認孩子沒有生病、受傷等身體上的問題。

5、走得太快摔倒了,膝蓋摔破了大哭

好的說話方式:沒事吧?誒呀,我的寶貝膝蓋一定很疼吧。

還需改進的說話方式:不哭不哭,男子漢不哭的。

有些人會用「男子漢不哭」這樣的話來鼓勵 人,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會認為「什麼時候都以 我為最優先的人才會幫我」,所以應該先讓孩子 安心。擁有這份安心感以後孩子才能勇敢地面對 困難,然後自己站起來。媽媽應該馬上跑到正在哭 著的孩子身邊,然後安慰他「沒事吧,一定有點疼 吧,媽媽幫你把疼痛吹走」。

和孩子說話時你需要把握三個要點

1、代替孩子說出他的情緒

孩子最擅長的就是通過哭或笑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但這些情緒應該怎樣用語言來表達則是父母的工作。孩子笑的時候對他說「你很高興啊」,孩子集中注意力做事情時對他說 「很好玩吧」,哭了就對他說「很傷心啊,困了吧」等等。不管什麼情況下,都要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並代替他說出來。 這樣,慢慢地孩子就知道了「啊,原來這種感覺就是‘高興’ 啊」,這樣就能慢慢學會表達這種情感的語言了。

2、危險的行為要批評,但是情緒要認同

小孩子是區分不出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的。 他們把杯子丟進馬桶或是爬上高處等行為,是完全沒有惡意的。這種時候,有些媽媽會嚴厲批評孩子,然而馬上又會後悔。 但是父母需要給孩子明確的是,有可能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的行為或危險的行為是要嚴厲禁止的。

3、相比表揚更要「高興」

都說表揚育兒好,當然,表揚不是壞事,但是,相比表揚更應該讓孩子知道父母很高興。例如,孩子邁出第一步的時候,媽媽的心裡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太棒了,寶寶學會自己走路了!」而不是「好厲害」。

父母會把所有的愛都給孩子,但實際上你有沒有注意到, 孩子也是把他所有的愛都給了父母呢?接受孩子的愛,讓孩子體會到「媽媽開心我也會開 心」是非常重要的。體驗過付出的喜悅以後,孩子才會認識到 「自己存在的必要性」,才會逐漸樹立起自尊心。

很多專家在對青春期出現問題的孩子做諮詢的時候發 現,這些孩子經常會把注意力放在「大家什麼都不為他做」這 個方面,他們不知道付出的喜悅,付出了別人也不接受,他們會認為,這樣的自己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

請多多和孩子說「謝謝」「我很開心」這樣的話吧,這樣孩子才會樹立起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自信心。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