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孩子明知要挨爸媽「教訓」,為啥還待在原地「不肯躲」?知道「原因」你會心疼抱抱娃

安妮 2023/03/21

導讀:有些孩子明知道自己 快要挨(打),但是他們卻 不曾躲避,哪怕知道挨(打)的嚴重后果,他們也仍然選擇 傻傻地待在原地。作為大人的父母們很是納悶,為什麼孩子明知道自己快要挨(打)了卻沒有想過要逃跑?究竟是什麼 阻礙了孩子遇到危險,卻沒有逃跑的本能反應?

秀麗是一名全職寶媽,在親朋好友面前,她一直是一個 情緒穩定的人,可在孩子面前,她卻是個 「暴 躁」的媽媽

秀麗原本有著一份自己熱愛的事業,可是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她最終還是選擇 回歸家庭當一名全職媽媽。秀麗本以為這樣的犧牲,可以換來孩子更好的成長,可沒成想,自家娃卻是個 「搗蛋大王」

有一次,秀麗趁孩子睡熟后,來到洗手間洗衣服,因為沒有小家伙的搗亂,秀麗手里的衣服洗得很快。可就在秀麗 為自己的機智沾沾自喜的時候,她發現在臥室里睡覺的兒子早就醒了,甚至還偷偷地把她的 化妝品弄灑了一地

看著被 撅折了的口紅灑了大半瓶的神仙水,秀麗氣不(打)一處來。于是她 揚起巴掌作勢就要(打)孩子一通,而令秀麗意外的是,小家伙居然 沒有轉身逃跑,反而呆呆地 愣在原地,仿佛是在 等待媽媽的巴掌落下

兒子的反應成功地惹怒了秀麗,她以為這是 孩子在和自己叫板,想到這麼小的孩子就 不懂得尊重自己,秀麗 狠狠地 揍 了孩子一通。事后,冷靜下來的秀麗 有些后悔,她覺得自己動手(打)孩子的做法,有些欠妥。

在晚上 哄孩子睡覺的時候,秀麗忍不住 和孩子道了歉,她有些不解地問道,「 白天媽媽(打)你,你為什麼不曉得躲?」孩子看了看秀麗,然后小聲地回道,「我知道弄壞了你的東西是我不對 ,讓你 揍 我一頓出出氣也好省得你一氣之下,不要我了。我不想離開媽媽……」

孩子明知道自己要挨父母的(打),卻不想要逃跑呢?

在生活中有不少父母會發現,孩子在明知道自己要挨(打)的情況下,卻選擇不躲、不跑,也有一些父母會把孩子的這種行為 解讀為「故意作對」。但是其實孩子這種行為表現背后的心理誘因,遠比父母們想象的更加復雜。

對于父母 情感依賴較重的孩子,他們在發現自己惹父母動怒后,內心會產生強烈的愧疚感,他們迫切地希望能通過一種方式,來 讓父母的壞情緒得到發泄。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孩子們不躲、不跑的表現,便是為了讓父母可以盡快消氣, 彌補自己惹父母生氣的過失

而內心缺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們在意識到自己將會挨(打)的情況時,會更傾向于忍耐。他們擔心自己躲避、逃跑的舉動會 遭到父母的嫌棄,他們也擔心自己的任何行為會被父母 誤解為反抗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挨(打)卻不跑、不躲的反應,其實是他們對于父母的 委曲求全,以及刻意討好

(打)罵教育不建議經常使用,傷了孩子的心

(打)罵的教育方式,會讓父母在短時間內完成 壞情緒的釋放,也能讓孩子在短時間內 低頭、妥協。但被壓抑的成長需求,會以更加激烈的 叛逆方式來展現,被忽視的心理需求,也會以 付出更大代價來給予補償。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打)罵會讓他們傷心難過,等到他們再大一點,父母的(打)罵只會讓他們心生 厭煩和反抗。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心理傷痛,會在他們逐漸長大的過程中,衍生出更為 難以處理的不良后果

孩子們更需要父母「溫柔」地愛

1. 在孩子面前盡量保持情緒穩定

情緒極其容易失控的父母很容易 培養出情緒敏感的孩子,情緒穩定的父母才更容易把孩子教育得 開朗、自信、陽光

情緒穩定的父母,帶給孩子的是穩定的家庭氛圍,以及理智的教育輸出。盡量不在孩子面前失控,這是為人父母父母 最體面的教育表達

2. 在有負面情緒時不談家庭教育

當父母察覺到自己被負面情緒所困擾和裹挾時,一定要 先處理好自身的情緒問題,然后再去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

負面情緒的裹挾只會讓父母 口不擇言,失去理智。不把孩子當成是自己 發泄情緒的出氣筒,這是為人父母 最該具備的教養

3. 避免在家庭教育上奉行完美主義

人無完人,天底下自然也就沒有完美的家庭教育。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不順利而 感到無力和沮喪,保持一顆 平常心來應對,這遠比固執地堅持完美主義收獲更多。

我認為,過度的完美主義,只會讓父母內心的 焦慮感越來越重,心態放松的父母,更懂得 自我反省

Tips:在孩子犯錯時,必要的批評和懲罰可以讓他們知錯,但是父母完全出于發泄情緒的(打)罵則只會讓家庭教育越錯越多。當孩子在努力包容父母的情緒失控時,父母們也應該試著用一顆包容的心來看待孩子的成長。

結語: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個體遭遇極度恐懼時,他們會忘了逃跑的本能。希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要成為令他們感到恐懼的對象,家長權威的建立基礎不是懼怕而是敬畏。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