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朋友家做客,正在寫作業的小雪,遇到一道數學題自己不會做,就急忙喊:「媽媽,你快來,這道題我不會做了!」媽媽聽到后,走到女兒面前,拿起作業本看了一下,然后告訴小雪應該如何答題,小雪按照媽媽說的方法完成了數學作業,就開始寫英語作業,沒過一會兒,小雪又來求助:「媽媽,這道英語題太難了,我不會寫!」小雪媽媽發現這明明是昨天才剛講過的類似題目,今天又問該如何解答。朋友向我傾訴:這樣的事情幾乎天天發生,每天小雪都會來問這道題該怎麼寫,那道題該怎麼寫,而且每道題都是之前講過的類型,但是當小雪再遇到還是會來求助,自己從來都不動腦筋去想……
生活中,相信許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現象:
孩子明明做著相同類型的習題,卻總是學不會解題的方法,下次再遇到的時候同樣不會做,還是會尋求大人的幫忙……
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抱怨自家的小孩不會動腦筋,做事一根筋,有時候明明繞個彎就想通的事情卻遲遲想不明白。孩子不愛動腦思考,問題究竟出在哪?
一、為什麼孩子不愛動腦思考
1. 書籍內容較抽象
有的時候,枯燥的習題和文學類的書籍內容會比較抽象,沒有像圖片和圖像對孩子的吸引力,那麼孩子就會對這些抽象的內容感覺到枯燥,沒有興趣,更加不會有對內容的理解和思考,慢慢地,孩子會形成一種不善于思考和動腦的習慣,對于所有的枯燥和抽象的內容都會敷衍了事,而不去真正的思考。
有的時候,父母經常會看到孩子總喜歡看一些搞笑的漫畫書和一些帶有寓言性的故事書,總是抱怨道孩子不去做一些能夠啟發思維的習題,而是看這些對學習沒有幫助的書,這就是抽象書籍內容對孩子的影響。因此, 在抽象的內容和有吸引力的內容兩者中間,孩子的選擇一定是有吸引力的內容,能夠吸引自己的興趣和注意,孩子也會更善于在這些具有吸引力的內容中去動腦和思考。
2. 家長的親力親為
父母習慣于包辦孩子的一切大小瑣事,愛得太寵溺,愛得太專制。
很多父母對孩子都是百般呵護,事事包辦,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樣看似是在愛孩子,其實是在害孩子。孩子因為動手少,動腦也會少,獨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對孩子的學習沒有幫助,而且會大大減少孩子動腦思考的能力,讓孩子的思考能力下降。家長總是不放心、不放手,大包大攬,會捆住孩子的手腳,束縛住孩子的翅膀,壓制孩子的思考……
每一個不懂思考的孩子身后,都有一個「不愿放手」、「包辦代替」的家長。
有時候,正是家長這種「親力親為」的態度,才一手造就了「懶得思考」的孩子。
3. 高科技的生活讓孩子懶于思考
造成孩子們懶得動腦筋的原因之一,是高科技時代的生活讓一切都變得輕松,減少了孩子們動腦思考去解決問題的機會。比如,充斥在孩子生活中的動畫與電子游戲,因圖像越來越完美而占據了孩子們想象和思考的空間,會讓孩子對依賴高科技生活形成依賴,從而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了解過孩子不喜歡動腦思考的原因之后,我們再來看一下孩子不愛思考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二、孩子不愛動腦筋的表現
1. 遇到問題不思考就問
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很多孩子在遇到問題后總是不思考就開始求助。
小雨今年已經上四年級了,平常遇到問題只會說「我不會」,不會去思考,學數學沒有自己的思維能力,也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多簡單的問題都會錯,從來不會主動寫作業,每天的作業都要在大人的監督下完成,而且寫作業極不認真,好多東西都只是會說不會寫,對數學問題反應慢,沒有多大的興趣去思考。每天做作業總是自己還沒有思考就開始到處求助,不是尋求大人的幫助就是自己用手機查答案……
遇到問題不動腦思考現是大多數孩子在生活中都會出現的問題,父母需要在正確的方法指導下幫助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2. 學習效率低下
有時候,我們經常會抱怨孩子的腦子「一根筋」,其實這就是孩子不愛思考的表現,因為孩子缺少動腦思考,所以總是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唐靜家的小五今年已經10歲了,遇到老師布置的不會做的作業就開始哭,即使是特別簡單的題也是這樣,不愛動腦筋,在同班同學里面是年齡最大的,但是做題速度總是班里最慢的,遇到語文課上的一些自主思考話題的課,總是理解不到位……
和愛思考的孩子相比,不愛動腦思考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總是容易尋求幫助,久而久之形成遇到問題總是求助的習慣,在面對問題和困難的時候,沒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從而總是表現出做題速度慢,理解能力不強,不能夠正確面對和理解問題的現象。
3. 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大多數孩子都會有一兩件不愿意做的事情,可有那麼一部分孩子卻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有時候父母的親力親為和事事包辦有時候也會讓孩子養成不愿動腦和思考的習慣,于是就出現了大人們口中的「孩子做事總是一根筋,不會動腦筋思考」。兒童期正是充滿好奇心的時期,在父母的親力親為之下,孩子的好奇心被壓制,遇到問題沒有思考會形成習慣,久而久之,孩子感受不到動腦思考的樂趣和成就感,就會失去對事情和問題的探索和思考。
縱觀人類燦爛光輝的歷史長河,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重大的發現與成就的最初雛形都孕育于思考,人類因為善于思考才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思考賦予了人類在自然界的絕對優勢,那麼父母到底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呢?
三、四大法則,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1. 代入式情境法
孩子不愛動腦思考,父母需要找到孩子喜歡的形式,比如,孩子喜歡聽故事,父母就可以利用孩子的喜好,讓孩子邊聽故事,邊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思維,讓孩子學會思考。 父母還可以開展家庭趣味競賽活動,以有思考內涵的題目作為競賽內容,從而激發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主動參與進來,在參與的過程中自主動腦思考,感受到思考的樂趣和力量。
2. 拆解法
在生活中,有許多孩子在面對作文和理解問題的時候總是會手足無措,這就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幫助了。拆解法對孩子的思維養成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有著獨特的作用。正確利用拆解法,父母可以這樣做:
在孩子為寫作文發愁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拆解一些文章中的經典寫作方法,讓孩子讀文章的構成和思路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可以通過趣味問答讓孩子從文章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在孩子喜愛的這部分文章上做一個精準的拆解,讓孩子形成思考的習慣。 比如,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找出了自己最喜歡和容易接受的部分,父母可以這樣提問孩子:「寶寶在這段話中讀到了什麼?這段話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通過拆解和提問的方式讓孩子感受閱讀和思考的樂趣,逐步養成思考的習慣,學會獨立思考。
3. 甄選拓展法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喜歡不同的書籍,父母要給孩子選擇合適的圖書讓孩子閱讀。書籍內容對于孩子太難太抽象,孩子會失去對書籍的興趣和閱讀的信心。 想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父母可以這樣做,比如,父母可以給孩子買一些趣味性強、圖文并茂的圖書陪伴孩子一起閱讀,父母可以在甄選故事的過程中找到孩子的興趣點,針對孩子的興趣點拓展孩子的知識面,可以多方面幫助孩子延伸和提高。前期,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孩子會在父母的陪伴下慢慢養成思考的習慣,在孩子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之后,父母可以讓孩子獨立去閱讀,讓孩子在自主閱讀中感受思考的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在對自己的興趣的學習和拓展之下慢慢愛上思考,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4. 對話式引導法
灌輸是被動的接受,引導孩子主動的思考才是關鍵。當孩子不想動腦筋思考的時候,父母需要給予孩子一些對話式的引導,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向孩子提問,由身邊常見的事情聯想出一系列問題,和孩子進行對話,問問孩子應該如何解決,在和孩子的提問和對話中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可以按「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三步走。比如家長在給孩子檢查作業時,多留心孩子的答案,問問孩子是怎麼做的,孩子在解說的過程中也是動腦筋思考的過程。孩子的回答或許不一定是正確的,但是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感受到思考的力量,所以父母需要適當對孩子進行引導,切記不可直截了當說孩子的答案是錯的,這樣很有可能挫傷孩子思考的積極性。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適當運用讓孩子思考的四大法則,讓孩子愛上獨立思考,學會獨立思考,觸摸到未來的無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