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深遠,通過每天和爸爸媽媽的相處,小朋友可以潛移默化地獲得更多生活常識、 明白做人的道理,進而形成自己的人格。
事實上,家庭教育開始的時間比學校、社會都要早,對孩子所產生的主要作用是「啟蒙」,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總說:「有什麼樣的爸媽,就有什麼樣的娃」的原因。
但也正是因為孩子的言行,和他所處的家庭情況息息相關,家長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更要講求方法,掌握好尺度,一味地「掏心掏肺」不可取。
沒有分寸的「愛」,難以讓孩子真正「成才」
小敏的兒子6歲了,長得虎頭虎腦特別招人喜歡,全家人都十分寵愛。
后來隨著小家伙慢慢長大,小敏突然發現孩子變得愛搶東西了,看見自己想要的不管是家里還是外面,總是伸手就拿。
最開始,小敏沒把這件事放在心里,畢竟 孩子正在一個說懂不懂的年紀,男孩的性格又活潑好動,小敏覺得偶爾犯點錯誤不是什麼大事,所以只是簡單批評兩句,講講大道理就結束了。
誰知道過了一段時間后,兒子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 從搶東西發展成動手 ,有一次甚至還敢追著奶奶 打 ,家里人根本管不了。
小敏這才意識到,是自己的「愛」太沒有原則,讓孩子這棵小樹「長歪了」。
教育孩子不需要父母掏心掏肺,一味講大道理、縱容對雙方都是「負擔」
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將小朋友過于「幼齡化」了,只要是能替孩子做的事情,全都會給孩子做好,即使是力所能及的小事, 都不讓他獨立完成,對孩子特別縱容。
而有些家長則是過分干涉,甚至交朋友也要管,有事沒事就給孩子講大道理, 覺得這種方式交流孩子才能聽得懂。
其實,這些「包辦爸媽」不知道, 他們給孩子帶來的除了關愛,更多的是負擔。
從孩子的角度,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依賴,很難獨立生活,失去信。而過度地愛讓孩子 覺得自己的生活總是被打擾,沒有了自由。
與其寸步不離, 父母更應該學會適當地「冷漠」和「狠心」,給孩子一些成長的空間,讓孩子明白,不僅自己與父母之間是有「界限」的,而且在是非觀問題上也同樣有「界限」,爸爸媽媽不是任性的「保護傘」。
而在這個問題上,家長若是能掌握李玫瑾教授提出的「3不慣2不管」原則,娃在將來也會更優秀。
李玫瑾教授坦言:家長育兒時要懂得「3不慣2不管」,這樣孩子將來會更出眾
李玫瑾教授在一場演講中坦言: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不僅要讓他們明白「愛」,還要讓其感到「敬畏」,這就要求家長在育兒時要懂得「3不慣2不管」,這樣孩子將來才會更出眾。
【三不慣】:
●在孩子逾越底線的時候,不慣
盡管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但絕不能是「無底」的, 當孩子的行為已經越過父母的底線時,決不能縱容。
正確的是非觀念是孩子在社會上立足的基礎,當孩子做出黑白不分的事情時,家長該懲罰就別手軟了。
●當孩子隨意發小脾氣時,不慣
有些孩子特別喜歡發脾氣,但是家長往往覺得孩子還小慢慢長大就好了,殊不知不及時管教,會為日后埋下禍根。
這樣的言行會影響其未來的人際交往關系,所以孩子隨意發脾氣時不能慣。
●看見孩子不尊重其他人,不慣
對長輩沒大沒小,對老師不懂得尊重,對同學張口就罵,這樣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嚴厲制止。 孩子要懂得社會的基本禮儀,不能因為小就嬌慣。
【兩不管】:
●寶寶自己能獨立處理的事情,不管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從小學會獨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當孩子遇到困境時,家長在那個不妨再等一等,讓他們嘗試通過自己的思考與理解來解決問題,這樣當孩子長大后也會比較自信。
●寶寶自己能夠承擔責任的事,不管
寶寶要在小時候就培養責任心, 這樣遇到挫折時,才能夠勇敢承擔責任,淡定面對,并且及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母親的愛需要量力而行,適時后退更重要
母親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但是過度的溺愛,卻可能成為孩子生活的阻力。媽媽對孩子的付出要量力而行,適時后退一步更重要。
有時候從100分變為60分媽媽,會給孩子的自理能力、心理成熟度、逆商帶來「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