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孩子由誰帶就跟誰親?研究發現:錯過「依戀期」 媽媽再努力也沒用

安妮 2022/10/13

在多數父母眼里: 時間這把「利刃」,是割不斷骨肉情深和血緣關系的。

所以不少父母下意識地認為,就算平常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少,但是孩子最想要的依然是爸爸媽媽的陪伴,這份情感,是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

但現實可能會告訴我們: 實際情況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孩子由誰帶就跟誰親嗎?

我有個表姐,國中沒畢業就輟學打工,后來在外地談了個男朋友,過了幾年,兩人感情穩定之后就進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第二年,生了個大胖小子,我表姐跟姐夫都屬于那種努力上進型的,孩子剛滿一歲,兩個人又都奔赴外地工作,給孩子賺奶粉錢,而孩子交由奶奶照顧。

兩個人為了攢錢,幾乎很少回家,每年也就過年的時候能跟孩子玩上幾天,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表姐發現孩子跟她越來越陌生,本來一年就難得回一次家,但每次回家,孩子都不往她跟前去,而是纏著奶奶,就連叫爸爸媽媽好像也很尷尬。

那幾年正是表姐的事業上升期,她跟老公賺錢要在外地買套房,到時候把孩子接過去,就再也不分開了。

但是等到真的買了房子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非常讓人尷尬的情況,無論怎麼勸說,已經6歲多的兒子, 就是不肯跟著爸爸媽媽走。

甚至因為害怕爸爸媽媽把自己接走,遠離爺爺奶奶, 小家伙只要知道爸爸媽媽回家,就勢必東躲西藏,而表姐和姐夫每次都無功而返。

雖然如今把孩子接去了大城市,但是表姐兩口子和孩子的關系卻依舊沒有得到什麼改善, 更談不上建立親密關系了。

每次想到這件事情,表姐就很自責,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原來誰帶孩子跟誰親,這是真的呀,早知道,就不離開孩子了。

錯過「依戀期」,媽媽再努力也沒用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 依戀,指的是寶寶與被照顧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感情關系,而一般情況下,這里的照顧者,指的是爸爸媽媽。

這種依戀關系,是親子關系的鏈接和紐帶,也正因為這種關系,才導致在血緣關系之外,讓親子之間, 建立了更多的安全感和親密感。

但這里有個很現實的因素, 就是照顧者不一定是爸爸媽媽,也有可能是其他人。

所以后來不少心理學家在研究的過程中,就發現了一個問題:

與孩子建立依戀關系的前提,并非是血緣關系,而是「撫養關系」。

所以這就告訴我們,哪怕換另一個人,只要盡了爸爸媽媽的義務和責任,那麼孩子就可以在這個人身上獲得安全感,從而建立依戀關系。

而一般而言,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特征, 依戀關系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主要是在孩子3歲以前。

第一個階段:0—6個星期。

在這個階段,寶寶從媽媽這里解決生存需求,而一般而言,媽媽離開,并不會造成寶寶焦慮,寶寶對于陌生人和熟悉的人,反應差別幾乎不大。

第二個階段:45天—8個月。

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對于陌生人和熟人有著明確的不同反應,而且出現分離焦慮。

第三個階段:8個月—24個月。

這個階段的寶寶會非常黏自己的照顧者,是依戀關系的鞏固期,而且但凡有「照顧者」離開,會出現強烈的反應,比如說焦慮、哭鬧。

所以說如果父母沒有把握好依戀期,那麼在后期就算想要彌補,結果都會差強人意。

那麼該如何更好地把握好「依戀期」呢?

作為寶媽來說,都想跟孩子建立更好的依戀關系,形成最好的親密關系,那麼就要把握好「依戀期」,具體該怎麼做呢?

①跟寶寶有更多的親密接觸

研究發現: 媽媽的撫觸,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那麼在孩子的依戀期內,我們就應該多跟孩子有一些親密接觸,比如說擁抱、撫觸,以及在喂養寶寶的時候,多一些眼神、語言上的交流,用更加豐富溫暖的表情,跟寶寶建立更多的聯系。

②及時關注寶寶的需求

在寶寶3歲以前,有兩個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是生存需求,另外一個就是安全需求。

那麼在照顧寶寶的時候,就應該格外關注這兩個需求,比如說寶寶餓了、該換尿布了、瞌睡了,一定要給寶寶及時回應,并且解決問題。

其次,如果寶寶因為陌生環境或者陌生人,產生一些緊張、焦慮的情況,寶媽一定要及時去進行安慰,給予關注,這些都能夠為依戀關系的形成和鞏固,打下堅實基礎。

③鼓勵寶寶去做更多的探索

親子之間的依戀關系,有助于寶寶解決自身需求和獲得安全感,但反之,如果寶寶過于依戀父母,那麼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甚至在孩子脫離父母之后,會變得怯懦柔弱。

所以,在我們和孩子建立良好依戀關系之下,也應該多鼓勵孩子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告訴孩子你自己應該具備一定的勇氣和自信,而爸爸媽媽會是你最堅強的后盾。

其實,父母和孩子依戀關系的形成,越早去建立越好,以免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形成自主認知,那麼到時候就不利于親子關系的穩定。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