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前,哭鬧常常是因為餓了、渴了、身體不舒服等[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3歲后,孩子的哭鬧常常伴隨著一定目的。
尤其是當孩子哭鬧一會后,家長招架不住向他妥協,會讓孩子會覺得哭鬧是很有效的方法,屢試不爽,逐漸學會用「哭鬧」來要挾父母。
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壞習慣,因為他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一遇到不如意就哭鬧,最后只會變得越來越 任性霸道。
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一、首先需要正確看待孩子的哭鬧
面對孩子的哭鬧,大多數父母是這樣處理的:
認為哭鬧是不好的、丟人的、沒用的,于是粗暴制止孩子,朝他發火大吼:「不許哭!」
見不得孩子哭,舍不得孩子難過、傷心,于是立即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從而讓他停止「哭鬧」。
這兩種做法都欠妥。
其實,孩子哭鬧的時候,是最渴望理解、認同,最需要父母愛的時候。
要求孩子不許哭只會讓他哭的更厲害,簡單粗暴的制止或冷漠走開,只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影響他的心理健康。
而即時滿足又只是堵住了孩子情緒的表達,并沒有疏通,孩子還是無法獲得完整的情緒體驗。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首先應當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
「你是不是想要拿到那個玩具?」
「你需要媽媽怎麼做?」
通過這樣的判斷和詢問跟孩子對話,了解清楚背后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二、堅持原則,接納孩子的情緒
曾經在一家超市里,看到一個小男孩想要貨架上的玩具,媽媽不同意,男孩坐到地上大哭。
這位媽媽沒有因為眾人的眼光覺得尷尬而打罵孩子,也沒有直接走開不管孩子。她平靜地陪在孩子身邊,給孩子時間發泄情緒。
過了一會孩子發現怎麼哭鬧媽媽也沒有退步,就停止了哭泣。媽媽摸摸孩子的頭,一邊嘴里說著什麼,一邊帶著孩子走開了。
當孩子哭鬧時, 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表達「共情」,接納孩子的情緒。
這并不代表父母的妥協和認可,而是對孩子情緒的認同和保護。
「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自然會感到傷心,這是再正常不過的。」
允許孩子表達情緒,孩子才不會把什麼都堵在心里,他會感受到「生氣」「委屈」「難過」「失望」等各種各樣的情緒。
只有感受過情緒,孩子才可能學會控制情緒,將來的情商才會高。
而且,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反而會更快地平復心情,對父母產生信任和友好的態度。
在孩子哭鬧時,對于不合理的需求堅持原則,不妥協不退讓不逃避,在這樣的基礎上,給孩子共情和陪伴。
平靜地撫慰、摸摸頭、抱抱他,必要時把孩子帶到一個輕松合適的環境,幫助孩子發泄情緒。
「我知道你是因為······而生氣/難過,我理解」
「哭一會沒關系,我會陪著你」
等孩子平靜下來后再去教育和引導。這個時間有長有短,可能是幾分鐘、幾小時、甚至一天。
找到真正合適的時機,孩子才能聽得進話,教育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效果。
把愛和規矩同時給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哪怕被拒絕,也會感受到與父母之間的情感鏈接。
三、引導孩子學會表達和解決問題
只會用「哭鬧」來要挾父母的孩子,將來也只會成為長不大的「巨嬰」。
作為父母,不要因孩子的哭鬧而發脾氣。保持冷靜、平和的態度,讓孩子明白:「事情是可以商量的,你可以哭鬧,但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愿,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讓孩子說明自己的需求和理由,「為什麼一定要這個?」
跟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不能同意他的需求、怎麼做我才會答應你;
告訴孩子遇到事情,要學會與人溝通,想辦法解決,「其實可以這麼說,這麼做······」
這樣孩子才能逐漸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只會哭鬧。
比如孩子想要玩小伙伴的玩具,但是小伙伴不給,他就開始哭鬧,家長可以教孩子跟小伙伴溝通:「你這個玩具真好玩,我們可以輪流玩嗎?或者我們交換玩具玩?」
孩子從中學會動腦思考,也鍛煉了語言能力和人際交往技巧。
每一個哭鬧的孩子,都是在呼喚父母的愛和幫助。
請不要推開孩子,把愛和規矩同時給孩子,引導他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