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寶寶出生時就像一張白紙,他所有的行為皆出于本能。慢慢長大后,逐漸地被賦予個性、情緒等多種多樣的色彩,有了更復雜的行為和更豐富的心理活動。
★孩子舉止怪異,或是在「求助」
一個人的 行為是內心的真實反映,身為家長平時要多關注寶寶的 行為細節。一些寶寶看似 「怪異」的舉止,也許正是還不懂得用語言表達的他,在用特殊的方式,向爸爸媽媽發出 「求助」信號呢。
朋友家3歲的孩子松松這個學期插班上了幼兒園,最近她發現孩子多了一個奇怪的毛病。經常用頭去撞墻,剛開始朋友嚇壞了,問孩子可他什麼也說不出來。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幼兒園保健指導老師。
老師說,孩子剛入園不久,可能是因為環境不適應,產生不安和焦慮,因此表現出來的一種應激反應。建議家長多與孩子疏導安撫,緩解入園情緒。同時也表示幼兒園和帶班的老師也會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和引導,讓他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
其實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內心的情緒總會通過一些細節流露出來,因此需要家長們多 留意孩子的行為, 關注孩子心理變化。
★孩子4種行為,預示可能心理出現問題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曾聯合發布數據,顯示全球約有20%的青少年正在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現今很少有孩子能接受關于管理負面情緒的正確指導,也很少有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的孩子能得到幫助。
孩子的 心理健康問題不會是因為一件事導致的,可能是由來已久, 日積月累所引起,只不過平時家長們忙于各項事務無暇顧及太多,孩子本身也不會表達訴求,常常被忽略。
【頻繁地眨眼睛】
人眨眼睛通常被認為是在思考,但如果孩子突然就特頻繁地眨眼睛,排除疾病原因,就可能是心理問題了。這通常是孩子內心 焦慮不安、情緒不穩定的表現。
家長發現孩子頻繁眨眼,最好主動關心和詢問孩子,了解近期是否有不開心的事情,并觀察他的日常有哪些地方發生了變化,導致孩子出現行為異常?
【吮手指、咬指甲】
寶寶兩歲前吮手屬于正常,不必過于干涉。兩歲以后要有意識地減少, 4歲以后還吮手指多是不正常表現;還有些孩子喜歡啃咬自己的指甲,屢禁不止,十個手指甲被咬得面目全非。
孩子常吮手指、咬指甲,說明 內心沒有安全感,或某些 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多是父母的 關心和陪伴太少造成。因為沒得到及時的理解和疏導,孩子只能以此方式來撫慰自己,養成習慣后就很難改。
【傷害自己的行為】
孩子心里有負面情緒, 煩悶或者惶恐不安,則可能就會出現一些類似于 「自殘」的行為。比如拍打自己的腦袋,用頭或身體去撞墻或者桌子,用腳不斷地踢凳子,用手錘打硬物等。
孩子也許已經遇到一些困難,或受到了責備,對自己感到非常不自信,無法排解心中的苦悶,只會 通過「暴力」的方法來釋放壓力,或引起大人注意。
【遇事退縮、不合群】
孩子遇到自己不喜歡不擅長的事情,退縮也正常,但有的孩子表現尤為嚴重。比如上幼兒園以后,有些小朋友常 獨自玩耍,或躲在角落里看別人玩,顯得 孤僻、 不合群。
如果老師鼓勵他嘗試一些事情,他會馬上選擇回避退縮。這類孩子的 適應能力較差,自我保護機制強,擔心自己表現不好,怕被拒絕,多與父母的 教育方式不當有關。
以上4種行為,均預示孩子的心理出現問題,若你家寶寶占其中一種或多種,千萬別再大意,要及時適當引導,防止問題嚴重化,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正確地引導和教育孩子,促進身心健康
①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身上的問題幾乎都能在父母那找到根源。所以, 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正面、積極、可供學習的榜樣。
② 孩子的模仿能力超乎想象,受周圍一些不良因素影響,一些小問題可能會在孩子身上得以無限放大。 要從小給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環境,我們所熟知的 「孟母三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③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當孩子犯了錯誤, 家長切記不要過多地責備,更不能體罰,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陰影,也許會影響他的一生;
④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和最長情的告白,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關注孩子的內心所需,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讓他有足夠的安全感。父母充當孩子心靈的港灣,讓愛成為他最大的人生資本。
★說在最后
如果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家長應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歸根結底,是家長沒有給予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或是教育方式出現偏差,導致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異常。為人父母,學無止境,愿我們一路同行,伴隨孩子共同成長,成為一名合格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