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什麼樣的孩子,最討家長的喜歡?」大概是那些唯唯諾諾,十分乖巧的孩子。 但孩子反抗父母,就是不聽話的表現嗎?換一種思維,也許這代表著孩子思想的獨立性更強,如果加以引導,說不定會有更大的成就。
但很多父母不懂這一點,當孩子反抗自己時,一定要用非常嚴厲的手段打壓他們。 殊不知,我們在將孩子「馴服」的過程當中,也將他們的銳氣削弱了,而這種銳氣在將來的學習生活工作當中必不可少。
說到底,不管不顧地打壓孩子,只會害了孩子。有研究人員追蹤對比了幾個「反抗」和「不反抗」的孩子,十年后他們的差距一目了然。 如果我們能夠深入了解一下孩子們「反抗」父母的本質,可能會有不同的發現。
第一:反抗是有主見,有思想的表現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地萌發,2歲開始,他們就喜歡對外界的事物說不,渴望」我行我素」。但也正是因為有這種想法,他們才無所畏懼。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這樣的孩子,主見性越強。
在將來,人云亦云的情況下,他們也能夠做到獨立思考,隨心而動。任何時候,這一質量都是寶貴的,父母一味地打壓,只會讓孩子變得隨波逐流,一生都在顧忌他人的指點,沒有辦法為自己而活。
第二:反抗的孩子性格更加頑強
孩子為什麼不敢反抗自己的爸爸媽媽,因為他們害怕破壞自己平靜的生活。但那些反抗的孩子,對外界的好奇心更重, 他們不愿在父母構建的溫室當中生活一輩子,自然會同父母做斗爭,為自己的生活而拼搏。
這些孩子擁有勇敢無畏的精神,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也不會輕易退縮亦或者是尋求父母的幫助。 對于喜歡反抗的孩子來說,迎接挑戰,戰勝挑戰才是他們最想做的事情。擁有如此良好的質量,平庸定然會遠離他們。
第三:敢于反抗的孩子為人更正直
敢于反抗,敢于說不的孩子,擁有非常正確的價值觀。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會走關系或者是賣誰的面子。即便是家長有地方做的不好,他們也會指出來并加以反駁。成年后到了社會上,這些孩子更加正直,大公無私。
而那些不敢反抗的孩子,并不是內心沒有意見,也會感到不滿。但是除此之外他們還會考慮事情的利弊,害怕傷害到父母或者是他人的面子,懂得圓滑世故。 不懂反抗的孩子看似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實則不容易交到真朋友。
所以,當你孩子喜歡反抗的時候,一定要多一點支持,少一點責備。雖然反抗是一種良好的質量,但父母過度放縱或者是不聞不問也有可能讓孩子走上歪路。我們不應該反對孩子但也應該加以干預。
當孩子反抗時,聰明父母這樣做
首先:耐心傾聽孩子的理由,尊重孩子的想法
愛莫森曾說「教育成功的秘訣就在于尊重學生」,我們既是父母更是孩子人生的老師,想要教育出優秀的孩子,相互尊重理解是第一位的。當孩子表現出對自己的不滿和反抗時,我們不應該發脾氣,亦或者是嚴厲的批評,而是應該詢問他們這樣做的理由。
比如,孩子不想去興趣班,我們可以問一問他們為什麼不想去,是不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如果孩子的理由正當且充分,那麼我們應該支持。但如果孩子的理由不正當,我們則需要耐心地勸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比辱罵的效果更好。
其次,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感受生活
每一個家長對孩子可謂是百般呵護,只不過我們不但得不到他們的感激,反而得到了一串抱怨。 有些時候,我們將孩子保護得太好,也不是一件好事,這讓他們無法感受到父母的付出。當孩子反抗時,一味地爭吵沒有作用,不妨讓他們硬著頭皮向前沖吧。
早晚有一天,孩子要脫離我們的視線,自由拼搏。正如盧梭所說 「要使整個人生都過得舒適愉快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必須要具備一種應對逆境的態度」。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感悟生活,培養能力同時他們也會感受到父母的苦心,這比一味地阻撓有用得多。
孩子反抗不是叛逆,因為有時候我們的話也不完全正確,他們有理由不贊同。當雙方發生爭執的時候,一較高下沒有必要,適當讓步才是最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