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安妮 2022/08/23

父母要先苦后甜,也要讓孩子先苦后甜。

有時候狠心「逼」孩子一把,才會知道孩

子有多優秀。

父母嚴格不是壞事,孩子的成長需要贊

美的陽光,也需要批評的雨露。

一定要讓孩子多讀書。

用心把每一件事做好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做事切忌朝三暮四,淺嘗輒止。

在一個家庭中,【夫妻關系才是家庭關系的定海神針】,而父母和孩子,都應該排到伴侶之后。

人的智力相差無幾,真正決定成才的,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非智力因素,如信念、意志、視野、道德、健康、自信等。我

一定程度上來說,孩子生病,是提醒我們的家生病了,我們當父母的一定要承擔起責任」從小立大志的孩子,不會滿足于現狀,取得成績后,還有更上一層樓的決心和氣魄」。

讓小孩學鋼琴,吉他至少一項學會,嚴格要求。打乒乓球培養專注,對視力也有幫助。

乖孩子往往最沒出息

白巖松曾說:「如果成長永遠是一個模式,順理成章、潔白無瑕,陽光燦爛,那不是成長。成長應該是立體的,真實的,雖然不斷犯錯誤,但只要不出格,守住底線就行。」

人年輕時苦一點、受一點挫折沒關系,它只會讓人多一點閱歷,長一點見識,并因此而堅強起來。

讓孩子不斷試錯,不是浪費時間,對孩子來說,經歷錯誤和失敗,與享受成功同樣重要,也能獲得很多不可替代的成長經驗。旅行,可以讓孩子們看到、聽到、感受到更多的未知,視野和格局也隨之打開。為了讓孩子們德才兼備,對孩子的培養先從「孝」字入手,他認為,「德」是比百萬家財更有價值的物價之寶。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弗洛伊德曾說過:「受到父母無限寵愛的人,一生都保持著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著對成功的信心,在現實中也經常取得成功。「

曾玉屏制定了家訓「八字訣」,分別是「早、掃、考、書、寶、蔬、魚、豬」

藝術能夠讓孩子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思路,同時教會孩子堅持;體育能強健的體魄,給孩子好的精神氣質;

一無可恃,就是不留財產的真諦所在。讓孩子覺得沒有父輩可以庇蔭和憑靠,才會真正自己去努力。

父母要要在現實生活中多給予孩子認可,賞識,尊重和信任,培養他們自信心和價值感,有了自信心和價值感,孩子就不需要在虛擬世界里追求認可和價值感了。

不讓孩子哭是絕對錯誤的事情。畢竟「哭泣是人類自我療愈的康復過程」。

不讓孩子哭,他們的負面情緒長期得不到發泄和緩解,自我療愈和康復過程一直被打 / 斷了。

拒絕保姆式「追著喂飯」,父母祖輩越「懶」,孩子越能好好吃飯。及時引導孩子獨立吃飯、規律進食,對于孩子的身體發育、心理健康、獨立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飯點就讓孩子吃飯,不吃就收走,只能等下頓再吃飯。不能大人認為孩子該吃飯就強迫給他喂飯。

只是用語言和動作鼓勵、暗示孩子吃飯,孩子餓了自然會吃,不餓就不吃。如果強迫他去吃飯,會抑制孩子的「獨立行為」。而沒有獨特行為的人, 怎麼會有創造性呢?

獨立吃飯的時間分為3個階段,6-10個月是萌芽期、12-18個月是黃金期,2-3歲是鞏固期。

家長哪怕拿本書在孩子面前裝著閱讀,都能給孩子營造一個不錯的學習環境。

畢竟現在沒有哪件事比閱讀來鍛煉大腦,有更好更高的性價比了。

他們是上天送給你的禮物,像一只慢吞吞的蝸牛,帶你欣賞這個世界上最美的風景。

孩子做的也許不對,但是在ta的世界里,這麼做一定有自己的道理,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存在即合理,這個道理是通用的。所以,當你能看到孩子的真實想法,才有可能理解ta

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在孩子1歲(至少6個月)之前,盡量滿足Ta的一切需求;孩子一點點長大,請一步步放手。

​李玫瑾教授給出了兩條建議:

​一、讓孩子從小加強體育鍛煉,就算個子小,體育鍛煉也能讓孩子有爆發力。受到欺負時,鼓勵孩子打回去,或者逃跑,趕緊求助老師或者家長。

​二,多鼓勵孩子交朋友,孩子內向柔弱的話,家長可以協助孩子交朋友,給孩子準備禮物,或者舉行生日聚會等等。

書法和各種棋類包括現在的各種編程、機器人課程,對培養孩子專注力、訓練孩子思維是特別有幫助的。

講一句貼心的話,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你要記住,不是他要來的,如果他要選擇未必會選你,你是單向選擇。

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