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從來到這個世上的那一刻起,就成為了全家的關注的中心,從第一聲啼哭,第一次自己坐,到第一次站,第一次走路,每一次「跨越」都被父母看在眼里,不管在哪個階段稍有落后,就會讓父母非常焦慮。
坐、站、爬、走路,相較于這些大動作而言,精細動作的發展,往往不被家長所重視,甚至很多家長連什麼是「精細動作」都沒聽說過,又談何了解呢?
l 「扣子扣錯,鞋帶也系不好,真煩」
前兩天,吃完午飯,我帶著孩子去樓下扔垃圾,看到隔壁鄰居急急忙忙地出門,我就順嘴問了一句,打了個招呼:「大中午的,這麼急著去哪呀?」
鄰居一邊鎖門一邊說:「幼兒園老師打電話讓我去一趟,這孩子不知道怎麼了,就因為系不好鞋帶就大哭大鬧,你說這至于嗎。」
這位鄰居家5歲的大A已經幼兒園中班了,其實,在我的印象中,這已經不是大A第一次因為這種事情鬧脾氣了。
之前早上出門上班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大A站在門口低著頭氣鼓鼓地扣外套扣子,但基本上都得等到奶奶出來給他扣好,才能背著書包去上學。
大A的家人可能還都沒有意識到,也許不是孩子的嬌生慣養或者自理能力差,而是因為沒有重視精細動作的培養,才導致大A在同齡人中顯得不那麼心靈手巧。
l 不要再讓孩子自學成才了,練好「精細動作」才能心靈手巧
Ø 什麼是「精細動作」呢?
所謂精細動作,就是指個體憑借著四肢具體部位的小肌肉或者肌肉群的運動,在心理、感知的配合下,完成特定的精細任務。早期精細動作的順利發育,能夠有利于早期腦結構和功能成熟,進而能夠促進認知系統的發展,所以說,早期精細動作的發展對孩子具有重要的意義。
Ø 「精細動作」不需練?自學就能成才?
有家長認為,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哪個階段會有哪些進步都是自然而然的,即使不訓練,照樣能自學成才,真的是這樣嗎?
有研究數據表明:經常由家長帶領做精細動作訓練的孩子,精細動作發育商明顯高于不做精細動作游戲的孩子,這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因此應重視孩子的精細動作的訓練,想讓孩子心靈手巧,讓孩子自學成才是行不通的,家長要認識到這一點,并有所行動才會有效果。
l 「精細動作」成型的4個階段,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Ø 0-3個月,在新生兒的行為方式中,其中一種叫做認知行為,認知行為又包括「抓握反射」,這是新生兒的一種自發行為。
新生兒在出生的第一個月時,拳頭是緊握的,當你用指尖輕輕地放在寶寶的手掌,或者是把一小段指頭放在寶寶的手心,寶寶立刻就會緊緊地攥著你的手指。當你給寶寶一個搖鈴,放到他的手心里,他馬上就會緊緊地抓住,甚至當你從他手心里拽走都很吃力。
這就是新生兒的反射行為,也是精細動作,大多出現在0-3個月,在3個月以后就會開始消失。
Ø 4-6個月,這個階段,寶寶緊握的拳頭已經伸展開了,四肢的活動也更加靈活了,當你伸出手和他擊掌時,他也會嘗試著回應你的動作,力量增強,握在手里的玩具也不會馬上就掉,寶寶不但能用手指把它馬上抓住,甚至還能在手里研究一會,直到玩累了才會松開手。
除了玩具之外,媽媽的頭髮、衣服,任何東西都成為了寶寶抓的對象,這些早期的動作,并不是很「溫柔」的,也并不是那麼有禮貌,一旦抓住,就不會輕易松手。但過了這個階段之后,寶寶四肢的力量就會增強,動作也會更加精細 。
Ø 6-12個月,寶寶的四肢力量逐漸增強,抓搖鈴或者圓環類的東西更加穩固,看到喜歡的玩具,能身體前傾并且把玩具抱到自己的懷里,四肢的協調性增強,寶寶也開始能接觸積木,他們甚至可以將積木疊起來放,雖然不精準,但卻能保持平衡。
除了玩具之外,寶寶也能自己把手伸進衣服口袋里,以及左右手相互拍,四肢的力量已經可以滿足寶寶的大部分動作了。
上個星期天,我和閨蜜帶著她十個月的寶寶去公園玩,想讓寶寶接觸接觸大自然。我們剛把寶寶放在草地上,寶寶就用整只手去抓一片草,好像對往上長的葉片很感興趣,沒一會,寶寶就會用他的拇指和其他指頭去抓,玩了一會兒,寶寶居然會很嫻熟地用拇指和食指準確地捏住一根草。閨蜜很驚訝地說:「她的進步太大了,如果不是這次來公園,我還不知道呢!」
的確, 大多數寶寶在這個時期,各種動作變得更加精準,這也表明著寶寶的精細動作正在飛速發育中。
Ø 12-24個月,很多大動作寶寶基本上已經都能做了,比如與父母一起合作穿衣服,在一歲之前,父母給寶寶穿衣服時,都像是「摔跤比賽」,但是在這個階段,寶寶能主動地將腳伸進鞋子里,將胳膊放進袖子里,甚至能自己擦鼻涕,已經開始鍛煉成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小大人了。
這個階段,寶寶對家里的聲源已經了解的很清楚了,當門鈴響了,寶寶就會立馬朝那個地方移動;手機電話只要一響,寶寶就會趕著過去拿著手機說「喂」。寶寶會變得非常敏感,身邊的一切都會引起他的關注。
l 抓住「精細動作」發展的關鍵期,父母怎樣引導最有效?
Ø 0-3個月的寶寶,身體還很柔軟,寶寶的身體姿勢會影響到手部的動作,所以當寶寶平躺的時候,更感興趣的是轉動手腳,他們的頭和手臂都是往同一個方向轉的。
所以,家長可以讓寶寶保持半豎直的姿勢,可以讓寶寶在你的懷里或者是嬰兒椅上,這樣一來,寶寶的眼神和頭部都是朝向前方的。這時,父母可以拿一些圓環、搖鈴之類的玩具吸引寶寶,做出邀請的姿勢,刺激寶寶練習手部抓握的力量。
Ø 4-6個月的寶寶已經懂得去「抓」東西了,父母可以在嬰兒床上綁上一些圓環、玩偶、布娃娃等玩具,練習寶寶伸手抓握的動作。
除了這些,積木也是不錯的選擇,父母可以讓寶寶坐在自己的懷里,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放上一些小積木,這個時期的寶寶,一般來說都會把積木四處亂扔,或者是拿著仔細翻看,這些動作都有利于寶寶精細動作的發展。
Ø 6—12個月,讓寶寶坐在高腳椅里邊,把積木擺放在一個他夠不著的墊子上,讓他去拉墊子,學習「如何能得到一個物體」。
利用寶寶對小東西的興趣,爸爸可以穿襯衣,在胸前的襯衣口袋里邊放上一只筆(注意不要刺傷寶寶),雖然這個階段,孩子還不能把筆放回口袋,但是能讓寶寶練習抓筆的過程。
Ø 12—24個月,寶寶已經有了與父母合作穿衣服的意識了,父母可以再此4基礎上,培養寶寶自己動手穿一些小件衣服,比如穿襪子等,等到寶寶穿上之后,父母再幫助寶寶進行調整。
另外,家長可以讓孩子接觸一些生活中常用到的「工具」,比如梳子、牙刷、勺子,孩子使用的時候,家長可以在旁邊保證孩子的安全;或者是在看電視的時候,對孩子發出指令,讓孩子幫忙按遙控器,也能鍛煉孩子的精細動作。
孩子精細動作的訓練過程,是絕對離不開家長的幫助和引導的,但一味的引導也不是最好的方式,而是要抓住關鍵期,在關鍵期里使用相應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孩子才能有更大的收獲,成為一個心靈手巧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