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如果你是一位男孩的媽媽,這3件事越早做越好

安妮 2022/09/06

家有男孩,你是不是常常會有這種困惑。

為什麼他老是坐不住?明明都是差不多大的孩子,為什麼他就是不能和女孩子一樣安安靜靜地坐著。

為什麼他總是脾氣那麼大,一言不合就能跟小伙伴打起來?怎麼不能學學女孩子建立和平的友誼呢?

為什麼他的成績好像總是趕不上同齡的女孩子?是他太笨?還是我平時監督沒有到位?

別急,看完這篇文章,上面所有的問題你都能找到答案。

身體強壯才會動如脫兔

我經常被我的那個家有9歲小男孩的閨蜜拉著吐槽:「我每天上班都累了,還要看著他。帶他出去玩吧,瘋起來沒邊兒,兩小時下來我命都快沒了,但是不讓他出去玩吧,他不是鬧脾氣,就是抱著平板不撒手,真難。」

是啊,在養娃界有這麼一條傳言: 養一個男孩要花費養三個女孩的力氣,他們的喜好太有「活力」,不是爬高上低,就是東奔西跑。

一出門就跟撒歡的小馬駒一樣,錯眼不見就沒影兒了。

有的家長甚至為了不讓孩子出去「野」,故意用電視、平板、游戲來引誘打發「精力過剩」的小男孩,或者制定嚴厲的規則來試圖「規訓」他們。

然而這幾乎是在扼 / 殺 / 男孩的天性。

因為不管是幾千年前男子負責狩獵,女子負責采集的明確分工,還是現代男孩對體育、運動的熱愛無不證明了一件事, 男孩——尤其是處于成長過程中的男孩子,他們天性就是充滿活力、富有冒險精神、需要時刻檢驗自己身體的強健程度的。

幾千年前的狩獵活動非常危險,參與這項活動的人必須是部落中強壯有力、富有經驗的男性,因為當你在野外遇到兇猛的大型野獸時,你的身體機能決定了在這場搏斗中你能否生存下來。

而現代社會中,當一個男孩子開始接觸自己的伙伴,形成自己的交友圈時,他需要在游戲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他們渴望憑借實力成為團隊的一員,獲得大家的喜歡和接納。

尤其是十歲左右的小男孩群體,你最容易令同伴刮目相看的「才華」并不是你的成績,而是你在團隊游戲中展現出來的勇氣和義氣。

這在大人看來或許有些幼稚,但是對于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 這是他們接觸社會、建立自己的交友標準、實現自我認同的實實在在的第一步。

這甚至影響了他們的成績,有研究表明男孩兒的腦中5-羥色胺少于女孩,所以他們更加躁動不安,這使他們在小學的閱讀和寫作上處于不利的地位。

一些家長因為不了解這背后的原因而過于焦慮孩子的學業,甚至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給孩子貼上 「多動癥」「愛闖禍」「麻煩纏身」的標簽,反而會產生反效果,令孩子在被孤立、被特殊看待的過程中逐漸真的「病了」。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看起來「精力過剩」、頑皮搗蛋坐不住的男娃媽媽的話,恭喜你,你的孩子十分健康強壯,并且再正常不過了。

只要家長能夠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只盯著學習成績來評價男孩子們,保證他們每天都有玩耍的時間(當然不是只玩平板),讓這些「小搗蛋鬼」們有充足的機會展示自己旺盛的精力和充足的活力,這些健壯的「小麻煩精」是不會變成真正的麻煩的。

小男子漢也可以脆弱

前兩天去醫院的時候,我看到一家人帶著一個小男孩來打針。

男孩明顯非常抗拒,等待的時候就一直煩躁地踢凳子、跺腳,等到護士拿著針過來的時候,他「哇」的一聲就哭了,邊哭邊撕扯他的媽媽。

他媽媽一邊兩只胳膊把他按得結結實實,一邊嚴肅地說道:「不許哭!老實點別動!」

誰知他哭得更兇了,媽媽氣不過,直接把他的袖子擼上去,伸給護士 。

完事之后,男孩氣鼓鼓地哭著跑到外面,他媽媽在后面追他,邊追邊吼:「打 個  針跟要你的命似的!男孩子哭哭啼啼像什麼樣子!」

整個過程看得我非常揪心,看著那個男孩小小的背影,特別想替他媽媽抱抱他。

英國進化心理學家莫騰L.克林格爾巴赫說過:「嬰兒和孩子的哭聲,會給父母的大腦帶來特殊的刺激,讓父母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感覺難受。」

父母在聽到孩子的哭聲時,會本能地產生抗拒甚至害怕的心理。

所以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的哭泣定性為是他們嬌氣、軟弱,以此來回避直面孩子的負面情緒和深層需求。

尤其是對于男孩的要求,更加苛刻。

「男兒有淚不輕彈。」

「大丈夫流血不流淚。」

「堅強一點,像個男人一樣。」

想必以上這些話,我們都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過。

不管是家庭還是社會都對男孩寄予這樣的期望: 希望他們能強大、堅強、沒有軟肋、不需要哭泣。

但是,哭首先是孩子的一種情緒表達,是他們的天性和本能,也是他們希望自己被看見的信號。

男孩由于神經生物學原因,更容易躁動不安,哭泣也是他們的一個健康的宣泄情緒的方式。

事實上,阻止男孩哭泣,要求他時刻保持「堅強」的狀態,并不會使男孩真正「強大」起來,反而會堵住他的宣泄口,使他的負面情緒得不到健康的發泄,積攢在體內,在將來有一天,他控制不住的時候,這些情緒就會用更加暴力的方式被發泄出來。

所以,當你家的小小男子漢害怕、難過、不知所措的時候,請抱抱他,告訴他:「爸爸媽媽會陪著你,想哭就哭出來吧。」

父親是男孩最直接的榜樣

4月11日,杜江發了一條和嗯哼一起沖浪的微博,附的四張圖片,每一張都很帥氣。

這條點贊已經超過十萬,網友紛紛在下面評論「嗯哼好帥」「太棒了」。其中有這樣一條評論吸引了我的注意。

是的,自從參加了《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之后,嗯哼簡直成為了全國的「男孩教育模板」,他的細心、體貼、可愛、聰慧每次出現在大眾眼前都會萌化一片成年人。

尤其是他的紳士風度和對媽媽溢于言表的愛讓很多家長羨慕不已。給媽媽買咖啡,都會專門買熱的,怕媽媽感冒。

諸如此類的小事,精準展現了嗯哼純真的愛心和超高的情商,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嗯哼是在一個非常有愛的家庭中成長的。

杜江和霍思燕這對夫妻從結婚到現在,一直是恩愛溢出屏幕的。

生了孩子之后,霍思燕的身材有明顯發福,面對一桌子美食,她想吃又怕胖。

旁邊的杜江立刻回答:「你不胖,可以修圖,沒事,吃吧。」

如果說嗯哼的愛心、體貼來自哪里,那麼無疑離不開杜江這個好爸爸的榜樣作用。

在《男孩養育書》中有段話寫到:

「‘男孩兒在尋找,有時候是渴望,一個正面的男性榜樣。’一位女老師告訴我,‘爸爸、教練、男老師、輔導員——生活里沒有這些人物的男孩兒將會聽從和響應他們的女老師,但是當他們需要一個人來模仿的時候,他們仍然會感到茫然。’」

這段話生動表明了「父親」這一形象在男孩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性。

事實上,一個孩子在社會上的品行、對待他人的態度、在親密關系中所持有的互動模式基本都是在家庭中習得的。

男孩的父親如果以暴 / 力解決問題、不尊重男孩的母親,那麼作為「父親」的模仿者,男孩本人大機率也會走上他的老路。

相反的,如果男孩的父親是一個干凈整潔、禮貌溫和、尊重并愛護妻子的人,那麼男孩也會在父親的影響下成長為這樣的人。

在《爸爸去哪兒》中,非常喜歡小泡芙的嗯哼有一次趁小泡芙不注意偷偷親了她一下。

那麼小的孩子還沒有[兩.性]的概念,這只是他們表達親密和喜歡的一種方式。

杜江并沒有生氣,夸大這件事,用道德去評判孩子童真的行為,也沒有一帶而過,而是很認真地告訴嗯哼: 「你要征求人家的同意的。」

試想,在這樣的影響和熏陶下,嗯哼怎麼可能不長成惹人喜愛的小暖男呢?

一個受人喜歡的小男孩一定是健康的、獨立自主、有擔當有責任心且懂得尊重他人的。

愿男孩的父母能夠蹲下來,去深深看見你的「小怪獸」,給他們充分的心理營養;愿每一個小男孩都能幸福快樂地長大,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當然,美好的祝福也要一點不落地送給小女孩——孩子們性別不同,性格不同,需要被看見、需要高質量的愛這一點相同。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