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耶魯大學教授一針見血:缺少這「兩種能力」的孩子,未來很容易被淘汰

安妮 2023/03/20

教育有國界,教育方法沒有,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家庭都在努力培養新一代人。

通過 耶魯大學陳志斌教授了解到其中的原因。陳志斌自從受聘為美國耶魯大學后便一直生活在美國,他的兩個女兒也是在美國成長,對于女兒在美國接受的教育,讓他對美教育的區別有了更深的認識。

陳志斌在談到我們的孩子學習時,他表示很多孩子學習很好,但是多數都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 雖然有能力考取高等學府,但是在學術上很多孩子 不懂得靈活變通,不能更好地運用,就好比一個裝滿了知識的機器。

而現在更多的高等學府更看重學生的 通識教育和思維能力,并給關于我們孩子教育問題時,陳志武教授更是提出: 如果孩子沒有這兩項能力,在未來的競爭中很容易被淘汰

「孩子要在將來全球化的環境中更游刃有余,應該從小對孩子進行人文、通識教育,以及思維能力的訓練。」

1.通識教育

什麼是人文、通識教育教育呢?

通識教育源于19世紀,有不少歐美學者和現代大學的學術者認為分科太過專門、導致知識被嚴重割裂。所以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都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也就是說如果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一個 狹窄知識領域,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所以,我國現在教育已經改革到 「不分文理」,每一個領域和知識孩子都要學習。從這一做法看也比較符合通識教育的方向。

從這一觀點看也給我們家長一個建議,要想孩子將來能力強,全面培養孩子才是最重要的,例如 不能光重視孩子的成績,孩子的情商、管理能力、生活常識等,這樣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完整縱橫的觀念,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只會學習課本上的知識。

2.思維能力

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過:「耶魯致力于領袖人物的培養,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并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這也說明國外的教育現在更重視孩子的 獨立思考能力。但是我國很多孩子在獨立思考和思維能力上都處于弱勢。真正的教育不是死學知識,而是學習靈活的思維方式。

很多孩子成績好,是因為他們 刻苦背知識點、背公式,才考取得高分。但是如果給孩子一個全新的題,他們則很難做出來,這也是反應了很多學習好的孩子不是真正的學習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 思維能力不是很強。

而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思維能力比較差,做任何事都比較 循規蹈矩,這樣就很容易被 社會發展所埋沒。所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很重要,現如今也有不少高校開創了這樣的課程,把 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單單放在老師身上,而是給孩子更多的機會

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要趁早,因為孩子大腦發育最好的時間是在孩子10歲之前,尤其是在 3-8歲這個階段。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我比較推薦 游戲和知識相融的方式。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