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從小接受的教育里面,每一個人都被教導著做人要學會節儉。「節儉」是美德這已是一種公知,但是節儉并不是都能夠發揮積極效用。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節儉」反而會成為了損害孩子心理的 兇 器。
節儉需適度
在養孩子的時候,總會出現兩種極端情況。
一種就是較為常見的過度驕縱孩子,孩子想要什麼家長就盡可能的去滿足他們,因此產生大量不必要的育兒費用;而另外一種卻于此正好相反,有一些較為摳門的家長因為不想給孩子花一些他們覺得「不必要」的錢而給孩子灌輸自己家庭狀況不太好的假象。他們對于孩子的欲望都給予抑制,同時也有意無意地扼殺孩子的欲望。
這些家長每一次「得逞」都會美名其曰這是自己節儉的教育。家長既覺得這是自己節儉省下一筆養孩子要花的巨款,又覺得孩子應該能夠從自己身上學會「節儉」——不花沒必要花的錢。
關于這一方面的真實案例也比比皆是。
在某平台中就曾有過相關的匿名分享,該名用戶就講述了自己小時候所受到的這種「不當」節儉熏陶的經歷。在這里,我們將這名匿名用戶化名為「小明」,以方便陳述他的經歷。
首先,在他的說辭里,父母對于自己的家境基本上是避之不談,他們從來不讓自己知道自己家庭情況算好還是不好,只是會跟小明灌輸自己家很窮這個觀念。
因為家里面「窮」的關系,所以他從來都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無論是身上穿的衣服還是孩童時得到過的玩具都是二手用品,而自己穿過用過的東西如果保存情況尚可也會饋贈給家族中有需要的孩子使用。如果自己有想購買欲望時,自己的父母就立刻甩臉色,還總會嚴厲地說「你堂哥不就有差不多的玩具(或衣服)嗎?反正他現在也不用了,你就拿他的不就可以了嗎?」
久而久之,小明也就不再奢望自己的父母能給自己權利買什麼自己想要的東西了。小明在小的時候十分羨慕別人的父母,因為他們愿意滿足自己孩子的愿望。在這種時刻用著別人東西的環境下,便產生了自己不如別人的感覺,慢慢地小明變得有些自閉、自卑,也幾乎失去了自行做事的勇氣。
在長大的時候,小明變成了另一個極端。不僅不像父母所愿的那樣「節儉」,反而在消費上失去了節制的觀念。
小明雖然只是舉例了幾個小的例子,但是他對自身的認識十分深刻。從那小小的例子里面,我們都能夠看出一個道理:如果父母的節儉用錯了地方,刻意忽視孩子內心的需求,對于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將會是深遠而持久的。因此,節儉也需適度,不是什麼情況下「節儉」都適用的。
3種節儉需避免
父母需避免在以下3種方面發揮自己「節儉」的美德,因為不當的節儉將可能限制孩子以后看事情的眼界與格局。
1.在教育方面「節儉」
興趣是孩子學習的第一驅動力,但是家長們往往會用家境不好的借口而拒絕了孩子想上相關興趣班的要求。而實際上,家長還是有足夠的閑錢供孩子去上一個興趣班的。而更糟糕的一種情況是,父母不想讓孩子去上學習補習班,父母會覺得如果連學校的教育都不能教好自己的孩子,那麼一個補習班也不能改變什麼。
但是,父母忽略了學校教育方式也不一定適合自己孩子這個可能性,拒絕相信一個補習班的錢就可能改變孩子未來的可能性。就這樣因為孩子的成績而限定了孩子未來的發展。
2.在生活方面的「節儉」
有時候父母會在生活花費中選擇節儉地養孩子,屈就孩子吃穿方面的花費。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覺得自己家庭狀況十分不好,自己的家庭不如別人,變得自卑,從而不再愿意跟比自己好的人交往。而這也為孩子的格局和眼界作出了極大的限制。
3.在科技方面的「節儉」
這里的科技特指的是「手機」、「電腦」等孩子在成長階段時所需要用到的電子產品。如今,電子產品在孩子的學習中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孩子需要用到電子產品的地方太多了。
可是「節儉」的父母對于孩子所使用的電子產品也有著自己的想法,只看重「擁有」而忽視「使用」。過時的電子產品并不能滿足現今孩子的學習需要,有時還可能導致孩子錯失更多的學習機會。
結語
樹立正確的節儉觀念不僅是針對孩子,對于父母也是必要的,該花錢的地方還是需要花錢。孩子的未來從來不是一個可以開玩笑的東西,父母一步棋走錯了也將沒有可以挽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