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逛街,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種場景:小孩在媽媽后面一步一抹淚,甚至會大哭大鬧,媽媽走在前面頭也不回,有的還會罵罵咧咧教訓孩子不懂事。發生了什麼?一些小娃娃可能不明就里,但對于成年人來說,我們好像已經心領神會:「哦,一定是他媽不愿意給他買什麼什麼東西!」
小時候,我們大都經歷過這樣被拒絕的方式,但這種拒絕方式真的合理嗎?孩子心里會怎麼想?
孩子被拒絕時的心理分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時長會淘氣、調皮向我們提出一些我們難以滿足的要求,毫無例外,家長都會選擇拒絕,但孩子被拒絕時,心里都在想些什麼,你知道嗎?弄清楚孩子的心理底線,家長在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時才會既有效又不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1.我多鬧幾次,就會得到滿足
英語中有」terrible two」這樣一個詞,直譯過來就是「糟糕的兩歲」。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當孩子能夠獨立行動后,兒童和成人的沖突就開始了,產生了與成人環境不相協調的行為」
比如說,孩子去超市,孩子非抓著貨架上的糖果不松手,家長看看寶寶的牙齒已經壞了一個,便不愿意給孩子買。于是,孩子不樂意,躺在地上大哭,撒潑打滾的鬧,然后聚集一片路人在看笑話,紛紛指責:「是不是親媽呀,一個糖果值多少錢」、「就滿足他吧,小孩兒看著太可憐了」。家長一時下不來台,只能心軟的答應:「好好好,媽媽給你買,你快起來吧!」孩子見這種方法奏效,以后在遇到類似情況就會故技重施,心想「我一大鬧,媽媽就會滿足我了」,這成了屢試不爽的招數。
2. 媽媽不愛我
「媽媽,我想看會兒動畫片。」
「不行,你看你上次考試成績那麼差,快寫作業去。」
「媽媽,別的小朋友都有滑板,我也想……」
「要什麼要,每天就知道要東西,沒錢!」
「媽媽,我的衣服破了,可以再買一件嗎?」
「說,你是不是故意弄破的?還能穿,買啥買!」
孩子的心理沒有那麼多彎彎道道,愛我就會滿足我,不愛所以才總會拒絕。「你看吧,媽媽從來都不知道我在想些什麼,我說什麼她都會拒絕」小孩的心理就是就是這樣簡單。媽媽往往以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事事都滿足才是害了他,其實一味地拒絕孩子未嘗不是在孩子心里種下了缺乏安全感的因。
3.內在匱乏性人格,我不配
心理學研究發現,那些因為物質索要被嚴酷拒絕的人,將來或將發展成內在匱乏型的人格。因為曾經要求卻被冷酷或者暴力拒絕,所以他們會在潛意識形成這樣的認知:我不夠好,我不配得到。
孩子對外部世界,新鮮事物天生就缺乏抵抗力,他喜歡他就想占有,并不像成年人的思維那樣健全,認為喜歡與擁有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事。在童年時,常常拒絕孩子的一些物質要求,長大后都會有一定的外在表現。比如說小時候家長總拒絕給孩子買玩具或新衣服,等有一天自己可以獨立時,就會買一大堆玩具,一整柜的新衣服來補償自己,暗示自己配得上這些美好事物,這就是內在匱乏性人格的具體表現。
拒絕孩子,家長最容易犯3個錯誤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頻繁對孩子說「不」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門外,會委屈甚至憤怒。
小時候,家長總會向我們提出各種無理的要求,生病了非得吃一個冰淇淋;家里一堆玩具每次逛商場還要再買一個;作業還沒寫完,就要看動畫片……面對寶寶各種無理要求,家長該怎麼面對呢?你是不是也會陷入這三個誤區。
1. 居高臨下,頤指氣使
「趙子皓,想再買一個玩具沒門,你再求我也沒用!」這是我童年向父母提出一些要求時,他們經常會對我說的話,連名帶姓,頤指氣使像個領導一樣就把我給拒絕了。剛開始,我還會哭幾聲表達不滿,後來連哭都不哭了,因為不頂用。
許多家長可能就像我的父母一樣,拒絕我的要求像個居高臨下的大領導,孩子就像個受氣的小職員。家長圖了一時痛快,孩子也不再鬧,但親子關系卻逐漸冷淡、惡化。在以后的成長生活中也會變得謹小慎微,看人臉色,迷失自我。
2. 情感勒索
小時候家長最引以為傲向我們表達愛的方式就是:「你再怎麼怎麼樣,媽媽/爸爸就不喜歡你了,就不要你了」。或者像朗朗爸爸逼迫孩子彈琴一樣「你不好好彈琴,我就去死」。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聽到這樣的話真的會被嚇到,媽媽/爸爸不愛我了怎麼辦,沒有了爸爸/媽媽,我該怎麼辦?出于心理恐懼,孩子會暫時妥協。
第一次管用,但等孩子長大了,第二次、第三次,這種孩子氣的拒絕方式有用嗎?孩子會不知道你在說謊嗎?
著名的心理學家李子勛在給孩子的三個假設一文中,就寫到:我們要假設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可愛的,他人是合作互助的。只有這三個假設成功地傳遞給孩子,他們才能自信樂觀,并且有充足的安全感。因此,在孩子的童年里,不能總是用謊言來拒絕他。
因此,用謊言進行情感勒索,嚇唬孩子的方式去拒絕孩子的要求并不靠譜。
3. 看心情,今天不可以,明天又可以
許多家長在拒絕孩子會被自己的心情所左右,高興了就痛快的同意,不高興了就草草就拒絕打發了。孩子每天都在看家長的臉色行事,想方設法的讓家長滿足自己的要求。有的家長甚至會被孩子的情緒左右,孩子一被拒絕就大哭大鬧,滿地打滾不起來,家長看著好丟臉,只能迫不得已滿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撒潑打滾屢試不爽,家長再也難以管控得了自己的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只能被一步步滿足,以后在想拒絕他的無理要求就沒那麼容易了。
孩子不合理要求,父母如何巧妙拒絕
快樂童年絕不等于有求必應。著名的兒童教育家盧梭就曾說過:害孩子很簡單,那就是事事都滿足他,但是,這個滿足并不等于愛。
是個孩子都有頑皮耍賴的時候,哪家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會邁不開腿,面對孩子沒完沒了的提出各種無理要求,父母一方面害怕一味地拒絕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另一方又擔心無條件的滿足會讓孩子養成驕縱的性格。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到底怎麼做才比較合適呢?
1. 延遲性滿足,讓寶寶學會等待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曾提出「延遲性滿足」這樣一個概念,它是一種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主動放棄即時滿足的選擇傾向,是個體有效進行自我調節并成功適應社會行為發展的重要特征。
直接對孩子說不并不是一種恰當的拒絕方式,當孩子提出要求時,不直接回絕他,而是給他一個期盼,這樣孩子會因為要求沒有被拒絕而感到愉快,家長也不會因為總是無條件的滿足而感到擔憂。那延遲性滿足可以怎麼用呢?
場景一:
「媽媽,我想要一個小汽車!」
「可以呀,下周期末考試你考到前十,媽媽就獎勵你一個小汽車,考進前五,除了小汽車,你可以再挑一個玩具。」
場景二:
「爸爸,我想吃零食!」
「你乖乖吃完飯,爸爸會給你半個小時的零食時間,你可以吃自己喜歡的零食哦。」
延遲性滿足的方法并不難,其關鍵有二,一是不直接拒絕,暫時答應,二是為孩子設置一個期待或者目標,達成以后就可以滿足,寶爸寶媽不妨學起來。
2. 父母態度要堅定,意見要統一
同樣一個要求,家長的態度不能左右搖擺,今天不高興了就拒絕給他買玩具,明天高興了就又答應給他買,或者孩子反抗程度小就不買了,撒潑打滾反抗激烈就妥協了,家長態度不一,孩子自然不會有規則意識。
有的孩子非常會耍小聰明,知道在父母這兒行不通,就會去磨家里的老人,老人心疼孫子孫女,一下子就心軟滿足了孩子,父母卻成了壞人,這樣不僅沒有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還在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造成了影響。因此,面對孩子的一些無理要求,父母的態度要更加堅決,讓他知道無論是在父母這兒還是爺爺奶奶那兒,這個要求都過不了。
3.轉移注意力
四、五歲的孩子總喜歡搞破壞。有時總會提出讓人難以理解的無理要求。比如「我可以把變形金剛拆了研究一下嗎?」「妹妹的頭髮可以讓我剪下來玩玩嗎?」面對這些過分要求,家長都會氣急敗壞,恨不得把這些熊娃抓起來暴打一頓。
其實,這可能與孩子日益強烈的探索需求有關,只不過這種探索用錯了地方。
家長可以采取「懷柔」的方法,將寶寶的吸引力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在《爸爸去哪兒》的節目中,neinei起床后就開始鬧弟弟,吳尊并沒有強烈批評女兒,而是將女兒摟在懷里陪她玩,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
因此,面對孩子的一些過分要求,家長不要一刀切的說「不」,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摸清原因,對癥下藥,才能將「拒絕」的負面影響隱于無形之中。
4.給予陪伴
心理學認為:所有的行為都是有動機的,尤其是當你認為孩子行為不當,或者要求過分的時候。著名的心理學家李子勛說,孩子的需求無非集中在三個方面:陪伴,探索,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帶孩子時,我們常常會面臨這樣的麻煩,每次自己忙得昏頭轉向時,孩子總會過來添麻煩。一會兒說要喝水;一會兒又說想看電視;或者是總拉著你陪他玩,三番五次的要你陪他上廁所,你總會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讓他哪涼快哪待著去。
但你細想一下,是不是因為工作太忙而忽略了孩子呢?孩子總提過分要求可能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兒童心理學家說:「孩子要的并不多,除了陪伴以外。」
當孩子無理取鬧時,不妨靜下心來聽聽孩子過分要求背后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回應他們的感受,多陪陪孩子,可能這些難纏的要求就迎刃而解了。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你灌溉他就會成長,你不理會,自然就會枯萎。因此,不管是滿足還是拒絕,請先看見孩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