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數父母都經歷過孩子生氣的時候,孩子都是父母心頭的一塊肉。當孩子生氣時,也許會有父母一著急,直接暴跳如雷,也有的父母想盡一切辦法哄孩子開心。
爸爸把女兒惹生氣,女兒轉身把手甩開不讓爸爸牽著。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視訊,視訊中不知道爸爸因為什麼原因,把女兒給惹生氣了,於是女兒轉身把手甩開,不讓爸爸牽著。而爸爸哄女兒的動作,非常暖心。
這一天,爸爸帶著女兒逛商場,女兒裝扮時尚,穿著白色上衣和牛仔短褲,斜跨著一個小包包,整體感覺非常可愛。由於女兒身高和爸爸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爸爸牽著女兒的時候,需要彎著腰。
這時候,爸爸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惹女兒生氣了。於是女兒直接甩開了爸爸的手,轉身就走,爸爸看著女兒生氣的背影,一臉無奈。
女兒不愧是爸爸上輩子的小情人,爸爸還是彎著腰,伸手準備再牽起女兒。從爸爸的動作當中,看得出滿滿的都是對女兒的寵愛。
但是女兒並不領情,依然生氣地往前走,不讓爸爸牽著她的小手。從女兒走路的姿勢,可以看得出女兒非常地生氣。但爸爸依然彎著腰,一直哄著女兒,畫面非常地暖心。
對此,網友們也發表了自己的評論:
網友一:果然是爸爸上輩子的小情人,這爸爸追得估計腰都快斷掉了,爸爸的脾氣也太好了。
網友二:寶寶這倔強的小胳膊,就是不讓爸爸牽。而爸爸對女兒也非常有耐心,不會因為女兒耍脾氣而對女兒暴跳如雷。
網友三:這小女孩雖然耍脾氣了,但是生氣的樣子也太萌了,看完我都想生二胎了。而爸爸在女兒面前,也完全沒有了脾氣。
孩子也有自己的脾氣和想法,而孩子對父母耍脾氣的事情也是舉不勝舉的。那麼,當孩子對父母耍脾氣時,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1. 當孩子發脾氣扔東西時
× 「不要再亂扔東西了!」
√ 」你扔這些玩具,我會以為你不喜歡和它們玩了。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越說什麼我偏不要做什麼。
不如換個角度來跟他們說話,告訴他們″你正在做什麼,這個行為無法表達你想說的意思。″
2. 當孩子生氣動手打人時
× ″你再打人試試!″
√ ″你生氣、你憤怒都是很正常,但是打人就不對了。″
我們要明確一點:情緒是沒有錯的,錯的是表達方式。
打人、踢人這種傷害他人、傷害自己都是不被允許的,拿別的東西出氣更不是解決憤怒最好的方式。
3. 當孩子做錯事需要受到懲罰時
× ″夠了,你到那邊站著,沒我允許不能出來。″
√ ″我們可以找個地方冷靜下來。″
這種計時類的懲罰,只會讓孩子的憤怒再度升級。
對孩子來說,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比無意義的懲罰更重要。
4. 當孩子跟父母對著幹時
× ″現在就給我去刷牙/吃飯/睡覺!″
√ ″你想要先給小兔子刷牙,還是先給自己刷牙?″
對孩子來說,發脾氣是他們想要掌握主動權的方式之一,當他們想要獨立就會發脾氣。
這時候父母就要用一些小技巧,給孩子一個巧妙的選擇:不讓他們選擇做或者不做,而是選擇什麼時候做,或者以什麼方式做。
5. 當孩子聽不進你的話時
× ″跟你說那麼多遍,你到底有沒有聽進去?″
√ ″我說一遍,然後你小小聲地在我耳邊重複一遍,這樣我就知道你有沒有聽進去了。″
用不同的音量說話,孩子會因為很好玩記住這件事。重複一遍,還能起到鞏固的效果。
越是大聲地吼他們,他們越不容易聽進去。
6. 當孩子無心學習時
× ″不要走神,集中注意力。″
√ ″這個很難是嗎?那我們先休息17分鐘,再回來。″
根據研究生產力的公式,休息17分鐘效果是最佳的。
中場休息時間能幫助孩子從重壓的環境中抽離出來,集中精神,重新再來。
在孩子平時做作業、彈鋼琴或者練習時,都可以用這個方式找回注意力。
Wendy媽有話說: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占主導作用,所以父母的影響很重要。而發脾氣往往是孩子心裡最無助的時候。那麼孩子情緒不好,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這樣做,娃長大後會對你感激不盡。
1、思考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不要被氣得沖昏了頭腦,要足夠理智,保持冷靜,找出孩子生氣的原因,及時幫他們解開心結,適當講一些道理,說不定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2、疏導孩子轉移注意力
雖然跟孩子進行了溝通,但是孩子還是難以釋放情緒,靠發脾氣解決問題是不可取的,家長要教孩子轉移注意力,比如帶他們出去散心、跑步,爬山,在山頂上吼幾句,通過其它途徑宣洩不良情緒。
3、換位思考,體諒孩子
孩子年齡還小,自製力跟成年人是沒法比的,所以控制不好情緒,只能用發脾氣來宣洩不滿。這個時候家長要多體諒孩子,換位思考,少一點責怪,多一些理解。
4、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不能暴躁
在孩子面前,家長要管控好脾氣,不要被孩子氣瘋失去了理智。用威脅、訓斥的口氣教育孩子,只會起到反作用,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也會成為一個暴脾氣。
5、回饋情緒
孩子發脾氣時告訴他們,宣洩情緒沒有錯,但這種出格的行為是非常不健康的,要讓孩子學會回饋情緒,可以通過與他們溝通交流的方式把心理的不開心表達出來。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正確疏導至關重要,能幫助孩子正確地釋放情緒,孩子將來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