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國小階段,家長務必要將重心放在孩子身上

小魚 2022/07/18

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階段其實是12歲之前。

12歲以前,孩子的自主思考問題能力還不強,自我認識還不全面,人格還未形成。如果在這段時期,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那麼等孩子12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逐步增強後,孩子之前形成的習慣,思想,性格都會按照12歲之前養成的模式繼續延發展,最終影響一生。

有一位叫陳美齡的媽媽,她用了10多年的時間,將自己的三個孩子培養成材,最終全部送入了著名的斯坦福大學。

後來,陳美齡將自己的育兒心得和經驗寫在了 《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這本書中。書中,在 「培養好學孩子」的部分,陳美齡就提到,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興趣愛好 都需要儘早培養,尤其是在小學階段。

小學階段,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

「不要因為工作忽略孩子」,這是陳美齡對於家長的忠告。她甚至認為,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一定要 堅持到初中。

很多家長吐槽,為什麼孩子長大了,和自己就像陌生人一樣?為什麼孩子大了,總拿自己的話當耳旁風?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說: 「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孩子12歲之後,步入青春期,孩子的思維能力和思考能力越來越強,他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開始更在意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叛逆,實際上是一種更尊重自我的表現。

如果想讓孩子12歲之後的思想,價值觀和父母保持一致性,就必須 在12歲之前盡可能多地陪伴孩子,關注孩子的成長,在12歲時進行及時的教育和引導。

小學階段,孩子自主思考問題能力不強,你對孩子教育,他都會心平氣和地接受。一旦這些 習慣養成並固化,孩子後面的路就會比較順利了。

所以, 小學階段,家長務必要將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多陪伴孩子,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掌握學習方法,產生學習興趣,擁有良好的性格和品行。不要錯過了,才後悔。

家長應該如何陪伴孩子?

那麼,在小學階段,家長應該如何陪伴孩子,才能夠受益良多呢?

1.在細節方面與孩子溝通。

其實越細小的事情越會讓人體會到其中的冷暖。讓孩子能無意間感覺到父母對他的關愛那麼你就要從小事入手了。 我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一個6歲的孩子,他的爸爸是一位工人,由於他的爸爸總是加班很晚!他的爸爸下班回家的時候他已經睡著了!而在早上的時候孩子叫爸爸吃完早飯,上班的時候還是還沒有從睡夢中醒來。

所以長此以往孩子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不能看到自己的爸爸。一個6歲的孩子對於看不見爸爸這這樣的事情非常的苦惱。白天的時候他會玩著玩著就大哭起來跟媽媽吵著說要看爸爸。媽媽其實也意識到了,這件事情對於孩子有很大的傷害於是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孩子的爸爸。

夫妻倆覺得一天的時間兩頭都看不到爸爸這樣如何是好呢? 最後智慧的爸爸想出了一個方法每天早上吃飯的時候爸爸都會錄一段視頻跟孩子打招呼,還會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情感說一些很想孩子的話。這個孩子在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也會錄一些話給爸爸聽,他會把每天發生的事情都跟爸爸講!

而且在晚上睡覺之前孩子都會倒一杯水然後去睡覺,他希望自己的爸爸下班之後可以喝到!父子之間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傳遞他們之間的親情,雖然看似他們之間少了一些相處的時間但是這些並沒有阻礙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反而更增加了他們之間的親情了呢!

2、注意情感的真實展現

家長陪伴孩子,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流,而不是一種形式主義。現在很多的家長可能是受到社會或工作的影響,自欺欺人地覺得自己陪伴孩子就好,而不對孩子表露真心,只是敷衍,這是達不到效果的。

家長是否真誠,孩子是能夠感受到的,如果你沒有真誠待孩子,那還不如不進行陪伴,假情假意甚至會起到反作用。

3、認真傾聽孩子的話

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家長要認識到,自己並不是整個行為的主角,所以如果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是敘述一些事情,就算是家長覺得再無聊,也要認真的傾聽。因為,孩子的任何話語中,都可能會表露出孩子的價值觀、是非觀、知識儲備、認知等等,家長要學會傾聽,才能夠發現孩子在成長遇到的隱性問題。

4、平等交流

只有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才能構架起愛的橋樑;也只有平等的交流才能真正傳遞關懷之情。大家想想如果父母都是在非常高高在上的那種姿態來與自己的孩子對話的話,怎麼能讓孩子真切的感受到你對他的愛呢?

只有平等交流,孩子才敢把自己真實的情感表達出來,這樣父母也更容易第一時間感受到孩子的內心世界。

Wendy媽咪有話說:

小學階段,看似不起眼,其實非常重要。

這六年中,孩子要經歷 從幼兒到兒童,再到青少年的三個重要成長階段。三個階段中,孩子的 認知、思考、性格、行為模式都有很大的變數,家長如果重視了,就會為孩子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幫助孩子的成長更加輕鬆。

所以,家長一定要 理順小學每一年,孩子不同的成長需求和變化,及時調整孩子的教育方式,説明孩子順利過渡到下一個階段。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