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表姐家,和表姐一起聊天,不一會表姐的孩子就哭著讓抱,一開始表姐很耐心地哄孩子,可是慢慢時間久了表姐就失去了耐心。
之后孩子去玩玩具了,不一會又沖過來對表姐說:「媽媽陪我玩」,表姐說:「媽媽有事,你先自己玩,等一會媽媽陪你。」
可孩子卻不依不饒,總想要表姐抱著自己去玩,看著孩子這樣,奶奶出來對孩子說:「來,奶奶陪你玩,媽媽有事,等一會媽媽陪你。」
不管奶奶怎麼說,孩子就是黏著表姐不放,表姐不抱他就不松手。
表姐看孩子這樣,生氣極了,開始責罵孩子并嘗試扯開孩子的手,說:「走開,我今天就不抱你,每次都這樣,人有事情的時候,總是黏著,讓人沒辦法忙。」
說完表姐扯開孩子的手,坐到了一邊。
孩子看著表姐這樣,坐在了地上大哭起來,事后表姐對我訴苦說:「這孩子被我慣壞了,一天到晚黏著我,弄得我什麼事情都做不了,真的很煩躁。」
聽到表姐的話我很理解,畢竟我們也需要有自己的時間,若是時刻被孩子黏著,哪里還有自己的時間呢?
這種時候,我們就會很煩躁,想不通孩子為何總是黏著我們。
1、為何孩子總想黏媽媽呢?
可是孩子為何會黏著我們呢?其實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景,當你想出去買菜的時候,孩子非要跟著你;當你想要出門去上班的時候,孩子也非要跟著你;當你想要去工作的時候,孩子還是想要跟著你。
于是在這種時候你發現,不管自己做什麼,孩子都黏著,讓自己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很煩躁,也很崩潰。可不管如何崩潰,我們都發現,孩子依然如此。
有時我們會生氣的責罵孩子,有時我們會生氣的埋怨家人。
責罵孩子太黏著我們,埋怨家人不會帶孩子,導致孩子和他們不親,但不管如何,我們都會發現,我們做什麼都沒有意義。
因為我們即便是罵,我們即便是埋怨,除了會讓家庭關系不和諧,沒有任何的意義。
記得之前,我是一個人帶孩子,每一次朋友約我出去的時候都不行,孩子不行。
有次朋友約我晚上一起吃飯,我答應好了,本想等孩子爸爸下班回家了就去吃飯,可是我要走的時候,孩子怎麼都不同意。
抱著我的腿不撒手,看著這樣的孩子,心中很煩躁,開口責罵了孩子,而孩子看著我決絕地離開,一個人站著哭泣。
出門之后,回想著孩子可憐的眼神,不忍心,又回家了。
好像媽媽們都是如此的,每一次想做一些屬于自己的事情,但是孩子不行總要黏著,導致我們很多事情都做不了,難免會心煩,從而去責罵孩子。
其實,當我們想要責罵的時候,一開口就錯了,因為孩子黏我們不是無理取鬧,而是有原因的。
2、喜歡黏媽媽的背后,是有原因的
很多孩子都喜歡黏著媽媽,媽媽去哪里都要跟著,媽媽做什麼都要黏著,甚至媽媽去上廁所,都要在一起。
有時我們會責罵,有時我們會不耐煩,卻不知道為何孩子會這樣。
其實孩子喜歡黏媽媽,是因為有心理需要,當有了需要,他們就想滿足自己,從而會做出一些滿足自己的事情,而此時,就會很黏我們。
可是每一個孩子黏媽媽的情況是不同的,而一般,孩子喜歡黏媽媽,是有三個原因的:
(1)怕媽媽不要自己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嚇唬過孩子,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孩子調皮的時候或者是孩子不配合的時候,你很生氣,為了管教孩子便對孩子說:「你再這樣做,媽媽就不要你了。」
每一次一生氣就對孩子這樣說,說得久了,孩子心中就沒有了安全感,總覺得媽媽會隨時不要自己。
孩子心中這樣想了之后,就會不開心,很痛苦,也沒有安全感,他很怕媽媽的離開。
此時他們就很黏媽媽,一旦你要離開,他們就覺得是不是自己什麼事情沒有做好,媽媽不要自己了。
所以這種時候,孩子很黏自己,而他們黏的背后,其實是怕媽媽不要自己了。
(2)其他家人從不照顧孩子
在一個家庭中,若是只有媽媽照顧孩子,其他家人從不照顧孩子,孩子就只信任媽媽,也只喜歡和媽媽在一起。
這種時候,孩子只會黏著媽媽,當媽媽有事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孩子就會哭鬧不已,不想讓人照顧。
此時,不管誰說什麼,孩子都不聽也不在乎,只想要媽媽照顧,也只喜歡媽媽照顧。
這種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孩子很黏媽媽,其實不過是孩子在其他家人面前,沒有安全感,不舒服,不喜歡而已。
(3)孩子缺乏安全感
有一些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就會黏著媽媽,比如在家庭中,父母的感情不好,家庭關系不和諧,每天不是吵架,就是吵架。
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很缺乏安全感,而只有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有安全感,所以他很怕媽媽的離開,一旦媽媽離開了,他們就覺得不安全,就覺得害怕。
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之后,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責罵孩子,不要批評孩子,而是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后慢慢地去引導孩子。
3、當孩子想黏媽媽的時候,如此做才對
孩子黏媽媽是很正常的一種情況,當我們感覺到孩子黏我們的時候,不要去打罵孩子,而是要學會慢慢去引導孩子,這樣孩子才能慢慢地獨立起來。
而此時,我們可以這樣做:
(1) 保護孩子處于萌芽狀態的獨立感
孩子本身是自帶獨立性的,可有些孩子慢慢的就沒有了獨立性,這是因為我們在養育的過程中,破壞了孩子的獨立性,從而讓孩子形成了依賴的心理。
比如孩子自己在玩或者是孩子要幫我們做一件事,我們上前幫助孩子或者是陪伴孩子,慢慢的孩子的獨立性就被我們破壞了。
當孩子的獨立性被我們破壞之后,他們就沒有了獨立的意識,而是不管做什麼,都喜歡找媽媽,就會很黏我們。
所以在這種時候,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保護孩子的獨立性,也就是在孩子獨立的時候不打斷孩子,在孩子獨立做一件事的時候,不指手畫腳,也不幫助孩子,而是讓孩子盡情自在地獨立完成。
長此以往,孩子的獨立性就成長了,而孩子也就慢慢地不會很黏媽媽了。
(2) 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的
很多時候,孩子黏著媽媽是擔心媽媽不愛自己了,也覺得爸爸不愛自己,不喜歡自己,所以總想要黏著媽媽,不喜歡和爸爸在一起。
在這種時候,我們就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的,即便爸爸很少陪伴他,也讓孩子知道爸爸是愛他的。
當孩子知道爸爸是愛他的,媽媽離開的時候,就不會太焦慮,也愿意和爸爸相處了。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要多表達自己的愛,也要多表達爸爸的愛。
特別是孩子做錯的時候,更不要責罵孩子,說不要孩子,不愛孩子之類的,只有這樣了,孩子才會慢慢不黏媽媽,慢慢變得獨立起來。
(3) 自己要離開的具體原因提前告訴孩子
有時候,我們要離開的事情,沒有提前告訴孩子,孩子知道了就不會接受,所以我們在離開的時候,孩子會哭鬧。
可若是我們提前告訴了孩子,孩子就會給自己做心理準備,有了心理準備之后,就不擔心了,也不害怕了,慢慢的孩子就習慣了這樣。
第一次我們離開的時候,孩子是擔憂的,但事后我們回來了,孩子會發現媽媽的離開不過是暫時的,忙完了就會回來,慢慢地他就會發現一個規律,媽媽說的離開不過是臨時有事需要離開一下,之后就好了。
只要我們提前告訴了孩子,就沒事的,孩子就能理解,并且能夠接受。
(4) 做親子游戲,進行模擬鍛煉
有時候我們給孩子說離開,孩子是不能理解的,此時我們可以做模擬。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玩過家家的游戲,讓孩子自己在家,我們去買東西,離開孩子的視線,讓孩子自己玩。
之后過一會再回來,讓孩子明白,我們的離開是暫時的,從游戲中習慣這樣的情況。
當孩子習慣了之后,我們就會發現此時不管我們做什麼,孩子都能接受,一開始我們可以選擇離開的時間短一些,慢慢地等孩子習慣了之后,再離開長一些。
長久下去就好了,想要讓孩子習慣一種方式,不管是什麼時候,游戲都是最好用的方式之一。
(5)當孩子黏你的時候,不要責備和批評孩子
其實,孩子黏我們的時候,是有心理需要,他們不是擔憂就是害怕,此時他們的內心是脆弱的,若是在這種時候,我們去責罵孩子,兇孩子,讓孩子感受不到愛和溫暖,那麼孩子就會變得膽小敏感。
所以,這種時候,我們真正可以做的,就是不要批評和責備孩子,而是要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
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媽媽很理解你的感受,你覺得媽媽不在就不開心是不是?媽媽不在就不踏實是不是?」孩子點頭后可以告訴孩子:「媽媽一會會就來,去辦個事情,你這會可以和爸爸看一集動畫片,等你們看完了,媽媽就來了。」
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慢慢地不再緊張,不再擔憂。
4、孩子想黏媽媽,別急著罵,要學會慢慢引導
孩子黏媽媽是很正常的情況,不黏媽媽才是問題。
因為不是孩子覺得媽媽不喜歡自己,就是和媽媽的感情不好。所以,孩子黏媽媽的時候,我們應該感覺幸福,從而理解孩子的感受,自然開心歸開心,但是我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此時要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后慢慢地引導孩子。
只有這樣做了,孩子才會覺得自己的感受被認同了,自己是被媽媽愛的,重要的是,當我們學會了這幾種方法去引導的時候,孩子也會覺得爸爸是愛自己,這樣家庭關系也會比較和睦。
當孩子黏你的時候,不要急著去罵孩子,也不要急著去批評孩子,而是要讓孩子感受到愛,當孩子感受到愛了,才能成長得更好。
-END-